新京报讯(记者刘洋)在数学学科函数讲解中引入地理与国防军事技术知识,在教育理论中深化阐释教师文化,用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同频共振……为进一步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3月16日,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会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学院、教育学院、数学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九个学院被授牌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大广表示,当下,正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318”讲话)五周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事关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五年来,首都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从优化顶层设计、强化理论研究、构建资源平台以及深化实践育人等方面做了系统的工作,其中,首都师范大学发挥所属附中附小办学优势,围绕课标研读、教学实施和资源共享方面,建立了大中小学“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破除学段和学校壁垒,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育人方式的幼小中大全学段有机衔接。


研讨会上,首都师大授予9个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北京市教委基教一处处长周凯介绍了过去五年来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情况,他表示,北京市教委制定下发了北京市深化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推动大中小学学科一体化建设等方面推出了系列工作举措。在去年11月13日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会上,北京市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建设工作,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做了经验交流。其中,首都师范大学为北京市学校思政课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该校通过开发“课后服务330”课程,举办寒暑假跨校云课程,实施附属学校协同落地落实资源合作项目,建设教师教育实践基地等途径,支持和服务基础教育发展,多样化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一体化发展。


“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学校更多的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更多的教学团队老师能够更加坚定、自觉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各类专业课教学当中体现育人功能。”对于九个学院被授予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的举措,首都师大教务处处长、教师教育中心主任王海燕说道。她表示,未来希望以这样一批中心的建设为引领,让更多的学院在优质课程建设中,孵化一批课程育人的优秀教学案例,成长出更多潜心育人的教学团队,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机融合。


研讨会上,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团队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春以课程思政的具体案例讲述高校的探索经验,他以自己所在的教育学院为全校开设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研究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重点阐释了课程思政的意义思考和具体实施。其中,教师职业道德虽然不属于专门的思政课,但课程目的和内容更像是师范生的专属思政课,因此将这门课作为课程思政重点打造。“我们师范生的培养除了强调教师素养,还有教师自我认同以及教师文化方面的培养,在师德师风的培养中,大家讨论最多的是师徳问题,但师风也很重要。”蔡春表示,这也是课程思政要深化的内容。


在圆桌对话中,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田国秀,首都师大教务处处长、教师教育中心主任王海燕,首都师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赵婴,东城区教育科学院院长、十一中党委书记崔楚民,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校长马福兴以及首都师大附属中学、北京市学校思政课“青年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周杨就如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展开探讨。


马福兴认为,课程思政突出了要从各个学科入手,应该包含学生在学校活动的所有内容,包括大课间、课后服务等活动,课程思政也要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如此将更有说服力,学生也容易接受。周杨也认同这一说法,“学生们喜欢生动的课程,亲和力强的思政老师”,她谈到该校在日常课后作业、实践活动中植入了与生命相关、有思维深度的实践活动,用情感影响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思政课活起来了”。赵婴回应了“打动学生的思政课要有思想”的话题,认为学生有思想才能够将知识进头脑,育人中要尊重并启发学生的思想。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方敏表示,此次研讨会针对北京市大中小学这五年思政课的建设情况作了回顾,对当下教育教学探索做了总结,并对未来作了展望,提出了具体思考和建议。他表示,思政课的建设需要多方参与合作,不仅大中小学间要合作,还要横向在高校学院之间开展交流合作,“也要努力和社会合作,把思政课开到校门外、社会上去,并引入社会积极力量进入校内的思政课堂中。”方敏总结道。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