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换了四五个枕头了,就想睡个安稳觉。”王燕尝试了不少助眠产品,包括安睡枕、褪黑素等,“对我来说都没有用。”


目前,市面上的助眠产品十分丰富,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通过科技手段助眠的方式越来越多。新京报记者走访发现,市面上的科技助眠产品从几十块到上千块甚至几万块不等,涵盖智能睡眠仪、智能床垫、止鼾枕、眼罩、睡眠喷雾等多个品类。多位消费者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他们对一些产品所谓的含有科技元素存疑。也有受访者认为,这些产品有一定的作用。


科技助眠是真实有用还是“智商税”?如何甄别企业有没有夸大宣传?消费者应该如何选购助眠产品?新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业内专家。他们指出,睡眠产业是近几年兴起的细分行业,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好的技术和产品也有很多。产品是否助眠不能靠企业空口无凭地讲,而是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循证研究数据,才会让公众真正信服。如果企业夸大宣传,市场监管部门一定会在合适时间和地点、发挥其最合适的作用。对消费者而言,“只买贵的”已过时,要学会用脚投票。


助眠产品五花八门,大打“高科技”招牌


3月中旬,新京报记者采访了20位消费者,他们当中超过75%有睡眠困扰。“睡得不好,使用过多种助眠产品。”多位消费者表示,已开始使用并且在持续寻找更好的助眠产品,最常见的有枕头、床垫、褪黑素等。


“前前后后已经更换了四五个枕头了,枕头能决定这一晚睡得舒不舒服。”最近经常睡不好的王燕说,她最近又在寻找新的安睡枕。喜欢睡前玩手机的邹金则表示,他喜欢听禅音助眠,还会听网上一些“风雨声”助眠直播间等,“睡前艾草泡脚,朋友也送了助眠的小夜灯、助眠白噪音音响等。”


因职业原因,长期睡眠不好的张静尝试了各类助眠产品,“包括褪黑素、睡眠喷雾等,还吃了中药,但依然没有作用。”最近刚买了一款“网红”睡眠枕,“味道有点大,还在晾晒未使用,希望能助眠。”


目前,睡眠经济市场规模已超千亿,但赛道鱼龙混杂。新京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除了常见的枕头等产品外,还有种类多样的助眠产品,包括睡眠仪、智能床垫、睡眠蛋、眼部按摩仪、眼罩、褪黑素、喷雾、香薰等,其中不乏科技元素加持的产品。


例如,手握式的睡眠仪就曾频频登上各类测评榜。新京报记者在某购物平台发现,一款智能睡眠仪显示为“睡眠仪V榜”第一名,有“黑科技”成分,产品介绍中称其“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可进行物理调节,让人轻松入睡”。另有一款睡眠仪的产品介绍显示“利用CES经颅微电流能增强脑内ALPHA电波,增强神经递质的分泌纯物理作用帮助入睡”。


一款枕头热销榜第一名的深睡记忆枕标称“智能睡眠科技”,“PCM智能控温枕面,不冷不热,调节昼夜温差,冬暖夏凉,四季皆宜”。另有进口助睡眠枕头标称“有3重深眠科技,释压秒入睡”。


科技助眠是“实”是“虚”?


科技加持的助眠产品口碑如何?新京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消费者对于科技元素加持的助眠产品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智商税”,有人认为有一定的作用。


汪平在日常生活中拥有较好的睡眠质量,她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自己目前的睡眠情况不至于用上科技助眠产品,“但是个人感觉睡眠和枕头、床垫的舒适度有很大关系,也买过不少枕头,舒适的高度、软度、适合人体工程学的枕头确实对睡眠有帮助。”汪平提到,她曾用过一个按摩椅,上面也有睡眠模式,“确实有点用,在按摩椅按摩时睡着得还挺快。”


邹金则表示不会尝试使用科技类产品。“失眠主要还是情绪的原因,调节好了就睡得踏实了。”作为一名长期失眠患者,吴梅也认为睡眠不好主要在内因,“心理因素也是很大一部分,目前还是想要进行自我调节。”


“黑科技”助眠是否噱头多于实用功能?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执行会长、中国睡眠大会秘书长汪光亮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睡眠产业是近几年兴起的细分行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2023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助眠产品消费者认为交了“智商税”。但这并不说明所有的助眠产品都没有效果,好的技术和产品还是有很多,需要更好的科技引领、功能引领、标准引领。


“我确实亲自体验过一些比较好的、能有效治疗失眠的医疗器械,但是如果一款枕头能让人‘秒入睡’,恐怕一些医生要集体失业了。我们行业组织要真正发挥带头作用,提醒消费者擦亮眼睛的同时教会消费者如何甄别。”


中国家居质量研究院秘书长关培营表示,他到很多床垫企业走访调研过,有很多行业头部企业专门成立了睡眠产品研发部门,从人体工学、产品功能开发、产品用材等方面深耕解决睡眠质量的方案,大部分主打产品宣传的功能以分区睡眠、可升降、智能应用、健康检测等为主,主材材质跟市场其他传统产品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智能睡眠产品价格不太亲民,过高的价格就会致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产生过高的期望,一旦达不到预期就会造成一种“智商税”的体验,从而影响品牌和市场的发展,所以企业还是要尽量“实事求是”。


关培营指出,一少部分的睡眠产品企业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过度宣传“高科技”应用、“一秒入睡”等,给消费者造成了非常不好的体验,也影响了整个市场的发展。睡眠经济市场非常大,要良性可持续发展就要行业企业共同维护秩序,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不夸大宣传,不虚抬物价,与消费者真正成为睡眠互助的朋友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汪光亮认为,助眠产品如何助眠不能靠企业空口无凭讲,而是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循证研究数据或真实世界研究的结果,才会让公众有真正的信服力。如果企业夸大宣传,市场监管部门一定会在合适时间和地点、发挥其最合适的作用。


理性甄别产品,不实宣传可投诉


目前,市场上科技类助眠产品呈现多样化,价格也从几十块到上千块甚至上万块钱不等,细分行业鱼龙混杂,消费者该如何选购助眠类产品?


汪光亮称,解决消费者最关心的“智商税”问题,本质还是要提高科学素养,任何时候都不要被商家的宣传所蛊惑,学会用脚投票,不实宣传情节严重的可以投诉。


对于一些产品在宣传中提到的“利用CES经颅微电流能增强脑内ALPHA电波”等说法,汪光亮称,经颅磁刺激在国际上是被相关医学指南推荐、用来改善睡眠及相关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技术之一,在中国是按照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管理且已有很多的生产经营企业,具体可参照其医疗器械注册证。他同时提到,对于宣传有助眠功效的相关产品,应符合国家相关的市场准入要求,如果是药品和器械类,需认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械”“药”字注册批准文号,凡此类推。


汪光亮认为,消费者“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能给用户带来情绪价值的技术和产品,才是消费者真正青睐的。过去曾经是卖方市场,现在却是供大于求、消费者患上了“选择困难综合征”,因此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品牌及其背书很重要,如果有问题也可以咨询睡眠专家。


关培营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睡眠产品时,理性甄别产品功能,不要有过高的期望。“所有的产品都只是帮助提高睡眠质量,并不能真正解决睡眠问题,还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新京报记者 张洁

编辑 王琳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