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阿斯利康宣布,将收购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企业Fusion Pharma(以下简称“Fusion”),加速开发下一代放射性偶联物(RCs)用于癌症治疗。此次交易对价24亿美元,溢价126%,将为阿斯利康带来研发、制造和以锕-225为主的放射性偶联物供应链能力,同时加强了阿斯利康的加拿大布局。


全球放射性药物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Medraysintell预测,2030年全球核药物市场将达到约300亿美元,诊断性核药物的份额将逐渐被包括RDC在内的治疗性核药物取代。核药风口来袭,除了阿斯利康外,百时美施贵宝、礼来等跨国药企相继斥巨资押注核药。国内方面,核药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东诚药业、中国同辐、远大医药等企业也在加速布局。


阿斯利康24亿美元收购核药公司


核药,即放射性药物,由放射性同位素与有机靶向药物组合而成,分为治疗性核素药物和诊断型核素药物,市场发展空间可观。


此次阿斯利康溢价收购的Fusion公司,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致力于开发下一代放射性偶联物的生物制药公司。近年来,核药中的细分领域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成为核药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方向之一,也是跨国药企开发的重点领域。


RDC被认为是癌症治疗中的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式,这些药物通过使用抗体、多肽或小分子等分子进行精确靶向,将放射性同位素直接输送到癌细胞。与传统放疗相比,这种方法具有许多潜在优势,包括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害,并能够接触到通过外部射线辐射无法到达的肿瘤。


在Fusion的研发管线中,研发进展最快的项目FPI-2265,为潜在的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新疗法,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目前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今年1月,Fusion宣布,FPI-2265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公司已经开始全面运行FPI-2265临床剂量的TAT制造设施。一旦获批,FPI-2265将成为首个上市的、基于锕[Ac]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靶向放射配体治疗药物。


根据最终协议条款,阿斯利康将通过子公司以每股21美元的价格收购Fusion的所有流通股,并在完成特定的监管里程碑时,以每股3美元的现金支付不可转让的或有价值权。综合预付款和最大潜在或有价值支付,预计交易总价约为24亿美元,较Fusion今年3月18日的收盘价溢价126%。收购完成后Fusion将成为阿斯利康的全资子公司,继续在加拿大和美国开展业务。阿斯利康预计,这项交易将在2024年第二季度完成。


2020年,阿斯利康就曾与Fusion达成合作,开发和商业化下一代靶向α粒子疗法(TAT)。2023年4月,双方联合开发的FPI-2068(靶向EGFR和cMET)正式步入临床试验阶段。


可观前景吸引诸多跨国药企


除阿斯利康外,诺华、拜耳、百时美施贵宝等跨国药企都在积极布局核药。其中,拜耳和诺华布局较早,已成为RDC领域的领军企业。


拜耳早在2009年就与Algeta ASA联合开发Xofigo(氯化镭[223Ra]),该药于2013年5月在美国获批上市,成为首个获批上市的靶向α粒子疗法。此后,拜耳又大手笔收购多家核药企业,持续布局,如今已成为该赛道的先行者和领导者之一。2023年5月,拜耳再与Bicycle Therapeutics达成17.5亿美元合作,开发基于双环肽的靶向放射性核素疗法。在拜耳的核药研发管线中,有近10个RDC在研。


诺华也是“第一批吃螃蟹”而受益的企业,在持续并购之下深度布局核药领域。旗下两款核药产品Lutathera和Pluvicto2023年总销售额突破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4亿元),引爆了RDC的研发热潮。除了两款重磅核药产品外,诺华研发管线中还有多款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2023年12月1日,诺华宣布将在中国投资设立一家全新的放射性药物生产基地,以加快将创新型放射性疗法引入中国的步伐,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6亿元,预计在2026年底投入生产。


今年1月,百时美施贵宝(BMS)以41亿美元收购RayzeBio,创造了核药领域并购金额最高纪录。RayzeBio在基于锕(Ac)的放射性药物治疗领域处于创新领先水平,在研项目针对的适应症包括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小细胞肺癌、肝细胞癌和其他癌症。其中RYZ101进展最快,该产品为一款靶向生长抑素受体2(SSTR2)的核素偶联药物,用于SSTR阳性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试验已经进入3期,有望成为全球首款锕-225核药。


此外,默沙东、强生、罗氏、礼来、安斯泰来等也在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核药领域。


国内核药市场尚处初级阶段


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预计未来5年我国放射性药物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1.4%,仅次于生物药。在全球市场中,中国市场占比仅为6%,北美市场达到4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放射性药物使用率仍较低,市场空间十分可观。


由于核药存在放射性,且有半衰期的限制,使得行业具有多重壁垒,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东诚药业、中国同辐、恒瑞医药、远大医药、先通医药、云南白药、百洋医药、科伦博泰等知名本土药企布局。其中,东诚药业和中国同辐为国内核药领域两大巨头。据药智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上市的核药152个(按品种计),前15家企业占比91.4%。其中,7家公司为中国同辐子公司或控股公司,4家公司为东诚药业子公司或控股公司。2021年核药在研产品数量为16个,至2023年增长为48个,复合增长率为44.2%。


远大医药是RDC领域布局较深入的本土药企,核药抗肿瘤诊疗板块成为其全球化程度最高的板块之一。其核药板块共储备14款全球创新产品,包含6种放射性核素,覆盖了肝癌、前列腺癌等在内的7个癌种,产品种类涵盖诊断和治疗两类核药。其引进的核药产品钇[90Y]微球注射液,在2023年实现销售额2.2亿港元,同比增长近300%。


2023年以来,老牌药企代表恒瑞医药已有四款核药产品获批临床试验。今年2月,恒瑞医药在医用核素制备领域迎来新的突破,子公司天津恒瑞医药通过自主立项和技术攻关,实现了氯化铜[64Cu]溶液的自主批量生产、质量稳定可控。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的创新型医药企业,先通医药2014年踏入核药赛道,通过获得美国核药公司Navidea的新型受体靶向放射性药物Lymphoseek在中国的商业化权利,正式入局核药领域。在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领域,先通医药布局了10余款靶向治疗和精准诊断放射性药物,整体研发进度靠前,并获得资本高度关注。


除此之外,国内还有智核生物、新旭医药、纽瑞特医疗、艾博兹医药、辐联医药、核欣医药、法伯新天、药明博锐、诺宇医药、瑞迪奥、晶核生物、智博高科、禾泰健宇等众多新兴企业布局,借助融资不断推进核药研发。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