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在“2024年START记忆门诊行动暨痴呆防治科普传播活动”上,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联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传播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传播分会发布《阿尔茨海默病早防早治联合提示》,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发挥传播的力量,提高公众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助力疾病的防控。


“四早”及时干预阿尔茨海默病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披露的数据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痴呆的60%-70%。当前,我国老年人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1000万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联合提示》强调,“四早”及时干预阿尔茨海默病,即应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认识阿尔茨海默病及危害,减少危险因素可预防或延迟发病。据介绍,控制危险因素可预防或延缓40%的痴呆。控制慢性病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的优先选项。


“应对阿尔茨海默病,先从认知开始。”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及秘书长孔灵芝强调提高认知的重要性,并表示,阿尔茨海默病与慢性病都具有许多相同的危险因素;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策略和慢病一贯宣传的策略是一致的,而且跟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中一直强调的“预防为主”也完全契合。


《联合提示》提醒,通过改善营养、加强锻炼、认知训练、社会参与以及心脑血管和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不但有助于脑功能的改善,还能降低心脏病、慢性病以及身体功能衰退的风险,提高生活及生命质量,带来显著的健康及经济获益。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主任委员解恒革指出,阿尔茨海默病是复杂的多因素导致的结果,加强教育以及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预防或延迟全球以及我国约40%的痴呆发生。这些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中年期肥胖、脑血管病、酗酒、缺少运动、不健康饮食、抑郁、社会孤立等。


年龄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常见于65岁以后发病。在60岁以上人群中,年龄每增长5岁,其患病率就会增加1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田金洲建议,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认知检查,并给出阿尔茨海默病预防“5个1”的具体建议,包括每天1小时快走、1大杯中国绿茶、1顿地中海式饮食、1次智力活动、1次亲友互动。


早诊早治是延缓疾病最佳选择


《联合提示》中提及,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迹象包括记忆减退、做不好熟悉的工作、语言能力减退、搞不清时间和地点、判断思维能力减退、把握做事进度有困难、东西放错地方、情绪和行为出现改变、理解视觉和空间信息有困难、从工作或社会活动中退缩。


解恒革指出,阿尔茨海默病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病并逐渐进展,从最初的记忆减退逐渐发展到不认识家人、失去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人格异常,最终完全依靠他人照护,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若发现早期迹象,家人应当及时陪同老人到记忆门诊或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老年病科、脑病科就诊,接受更全面的认知检查、风险管理、慢性病防控管理与专业化咨询。”解恒革说道。


早期诊断是获得帮助的第一步。随着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病因治疗的方案面世,唯有早发现且早期得到精准诊断,才能为早治疗创造机会。接受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认识阿尔茨海默病不同阶段的表现,会让照护更有准备,计划更为合理,内心更加从容。


《联合提示》提到,早期治疗是延缓疾病的最佳选择。在医生的指导下停止服用加重记忆减退的药物,早期、长期、规范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可最大限度保存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生活功能,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达到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查和不查不一样,治和不治不一样,早治和晚治不一样,长治和短治不一样。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措施有千万条,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是第一条。”解恒革强调,如果能够预防好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就可能减少痴呆总人群中占1/4-1/3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处于潜伏期因脑血管病而提前发病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田金洲院士也呼吁,应加快建立健全中国式阿尔茨海默病防控体系,继续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知晓度,控制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基于我国国情的诊疗有效体系,包括建立一支有效的诊疗医疗队伍和长期护理队伍。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