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耿子叶)3月25日,记者从2024年首场两业融合企业交流会获悉,在第一批两业融合试点的基础上,北京将继续开展第二批次试点示范认定,目前已经开始第二批申报调研工作,推动试点示范连点成片、连片成面,加速形成两业融合标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今年年初,海淀区上地区域暨北部组团科创园区等5家示范园区以及安世亚太等35家试点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两业融合试点示范单位。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北京将围绕首批认定的市级5家示范园区和35家试点企业,结合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国家级试点单位示范经验,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在企业服务、“人工智能+”方面进一步加力,积极探索两业融合新路径新模式。

 

两业融合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耦合业态和模式,具备催生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天然条件和优势,是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立足首都战略定位,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2023年,北京市为促进两业融合,建立了市级两业融合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医药制造与健康服务融合等本市两业融合发展的8个重点领域。提出了对示范园区内“一站式”产业服务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产业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开展数字基础设施提升的项目按照30%的比例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支持,示范园区通过“弹性年期+弹性规模”方式实现建筑规模增容等系列支持措施。同时,北京市统计局从融合基础、融合模式、融合效应三个维度,探索性构建了北京两业融合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初步测算结果显示,北京市两业融合近年来进入提速发展阶段,呈现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过初步探索,北京在两业融合中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和融合模式,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形成“新药筛选—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注册上市—市场销售”完整链条,为生物医药企业融合集聚创造了良好生态;小米集团以互联网赋能先进制造业,建立以小米产品为核心、带动生态链企业共同发展的物联网生态。昌平区清华科学城核心区、顺义区中德产业园及配套支撑区等5家示范园区以及利亚德、软体机器人等35家试点企业被认定为首批市级两业融合试点示范单位,也正在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据了解,基于两业融合发展设立的首家港资硬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已于近期落户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将探索通过科技服务为两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目前,北京两业融合的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在清华科学城核心区示范园区内,清华国重昌平基地项目已经全面开工,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互联网体系结构等全国重点实验室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预计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将在2024年亮相。据了解,国重基地孵化的第一个融合发展项目也将落地。此外,北京市刚刚发布的产业地图也明确将两业融合作为重点领域,以企业热力图反映空间集聚融合程度,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医药制造与健康服务融合、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和服务全链条体系等重点方向。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树君教授表示,北工大持续探索建设区校企协同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体系,致力于将“山河湾谷”创新区打造成“人工智能+产业”两业融合创新高地。微芯研究院新一代数字经济发展部主任吕齐博士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领域,指出两业融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特别是人工智能在垂类领域应用创造了很好的场景,区块链具备隐私计算的良好特性,自主创新区块链技术将有力推动两业融合发展。

 

编辑 唐峥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