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签约额达到了38亿美元,超过了过去两年的总和。与此同时,2021年以来,中国出口的绿色电力装备数量大幅增长,其中光伏、锂电池和纯电动车成为外贸出口的‘新三样’。”


3月26日,在海南海口市举办的“2024可再生能源南南合作论坛”上,《绿能出海记2024:向绿共赢,由小及美》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通过梳理多方数据,对中国在2021年9月于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上做出的“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承诺之后的进展进行了回顾,指出周期短、投入低、更灵活也更亲民惠民的“小而美”项目将成为全球绿色低碳能源合作的核心。


《绿能出海记2024:向绿共赢,由小及美》报告发布。受访者供图



能源挑战持续,发展中国家正在遭遇能源贫困


报告指出,近年来广大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缺电问题更加严峻。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导致燃料价格飙升,另一方面因为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电力中断频频,同时电力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报告列举了一些受电力之困的案例,比如黎巴嫩民众每天只能得到一两个小时的电网供电;去年夏天受高温影响,越南水电发电量大幅下降了四分之三;此外,电力短缺也冲击了泰国、菲律宾等国家。


此外,在国际能源供给波动下,富国与穷国的可再生能源鸿沟也在拉大。2021年高收入国家的人均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是低收入国家的16倍,而到了2021年这一数据扩大到了23倍。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近年来,中国通过绿色投融资、技术和知识分享、产业对话等形式,不断提高对发展中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


报告主笔、绿动星球创始人郝江北认为:“最近的两三年里,中国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相关政策文件,展示出了中国在该领域强烈的国际合作意愿,以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


绿能出海加速,去年前三季度海外投资额超之前两年总和


报告对过去40多年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走出去”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同时指出,2021年中国承诺不再新建海外煤电项目之后,中国工程承包企业面临着转型压力,而绿色清洁能源项目成为新的主攻方向。2021年和2022年,可再生能源项目签约额连年增长,年增长率达到13%。此外,平均装机规模较大的水电项目签约额出现下滑,而装机规模较小的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新趋势。


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签约额达到了38亿美元,超过了过去两年的总和。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设备的贸易取得了显著增长。


然而,挑战依旧很大。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卫权指出:“除了多国对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进口关税政策的调整,以及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对于光伏组件双反政策的反复,新能源领域也正面临贸易壁垒的挑战。很多国家都将本地化率作为项目开发的条件或者激励措施。因此,既提升本地化率满足所在国产业发展需求,又提升管理能力和属地化能力,这是中国企业突破高端市场必须克服的一道壁垒。”


王卫权认为,与新能源领域的国际资本和产业投资商相比,中国企业在海外新能源投资领域普遍还处于起步阶段,实力相对较弱,能力不足。以往单纯的承包商角色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海外新能源市场发展需求,承包商要努力实现由工程承包商向投资建造商的转变,并具备投融资、工程承包、管理运营全产业链一体化集成服务能力。


“小而美”路径,让众多中小企业看到出海机遇


当前,大型可再生能源海外投资项目面临着投资周期长、重资产、配套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小而美”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则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可以更大限度地接近用户,是一条由需求侧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能源发展之路,还能解决能源贫困问题,可以成为绿能出海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该报告介绍,当前众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推进屋顶光伏等小型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发展,这也明显拉动了2020年以来中国绿色电力装备的出口增长,以及中国相关政策的调整。中国自2021年以来就提出“一带一路”的“小而美”发展新模式,更是在2023年的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宣布将“统筹推动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报告指出,“小而美”模式非常需要民间组织和中小企业积极投身国际发展,建立沟通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从而推动总体发展范式转换。


山西派可思绿色文化中心主任王晓军说:“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快速、广泛、公平、公正的能源转型更意味着经济的独立发展和民生的大幅改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切理解能源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也必将在这一领域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展开更加高质量的合作。”


本次论坛由绿动星球(北京)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山西派可思绿色文化中心和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本次论坛也邀请到来自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多家智库、民间机构及高校学生代表,对于中国可再生能源在自己国家的进一步拓展进行了展望。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编辑 陈莉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