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 工信部:推动建立绿色制造国际伙伴关系

2. 国资委:将出台政策加快推进中央企业ESG建设

3. 国家能源局:加强绿证与国内碳市场的衔接和国际认可,进一步提高绿证影响力

4. 上海:到2025年打造50家以上绿色低碳链主企业

5. 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首次组织绿色电力交易

6. 全国首个“绿电绿证服务站”揭牌

7. 亿纬锂能拟投资109亿元在英国建厂

8. 蔚来与吉利汽车充电网络将实现互联互通

9. 中德政府间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启动

10.美国政府将授予60亿美元以帮助工业项目减少碳排放

 

>>>专题碳讨


建设绿色供应链,绿电绿证市场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1.工信部:推动建立绿色制造国际伙伴关系


3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表示,将深化制造业绿色低碳合作,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建立绿色制造国际伙伴关系,建设一批中外合作绿色工业园区,拓展绿色贸易增长点。


零碳解读:作为制造业大国和对外贸易大国,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绿色供应链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进程,还有利于更好满足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高的绿色产品要求,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出口竞争力。其中,建立绿色制造国际伙伴关系,可以将我国现有的制造业优势更深度地融入国际供应链当中。

 

2.国资委:将出台政策加快推进中央企业ESG建设


近日,记者获悉,国务院国资委即将发布《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推进中央企业ESG建设。此前,国资委于2022年3月份成立社会责任局,明确提出要“抓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工作,指导推动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主动适应、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更好推动可持续发展”。


零碳解读:ESG理念契合我国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发展要求,作为推动我国产业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央企更应率先行动,建立健全中央企业ESG生态体系,并推进ESG理念本土化。

 

3.国家能源局:加强绿证与国内碳市场的衔接和国际认可,进一步提高绿证影响力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科学优化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印发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并落实到重点行业企业,以消纳责任权重为底线,以合理利用率为上限,推动风电光伏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绿证全覆盖和应用拓展,加强绿证与国内碳市场的衔接和国际认可,进一步提高绿证影响力。


零碳解读:随着新能源装机和发电规模的快速增加,此前规定的新能源消纳红线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优化新能源利用率目标,有利于释放电网企业新能源消纳考核压力,推动构建更加市场化的绿电消纳机制。同时,加强绿证与国内碳市场的衔接和国际认可将进一步提高绿证的市场消费热情,推动绿电绿证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

 

B、地方实践

 

4.上海:到2025年打造50家以上绿色低碳链主企业


3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出,到2025年,制定出台30个左右产品碳足迹相关地方、企业或团体标准。推进打造50家以上绿色低碳链主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服务水平的绿色低碳专业服务机构。


零碳解读: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上海聚集着大量的外资企业,其深度嵌入到国家产业链和供应链当中。此次,上海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率先出台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相关政策,并提出打造绿色低碳链主企业,这将有助于上海加快塑造绿色产业竞争力、更好融入国际产业链。

 

5.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首次组织绿色电力交易


3月26日,记者从国资委获悉,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首次组织绿色电力交易。本次交易首次将绿色电力交易纳入中长期交易范畴,市场主体在消费低碳电力的同时获得国家绿色电力证书。相关战略新型产业、传统优势产业861家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了首批月度交易。


零碳解读:作为我国新能源重要生产基地,内蒙古光照和风力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电力潜力巨大。但另一方面,内蒙古地区对绿色电力的需求相对较少,这让当地电网企业完成新能源电力消纳任务产生较大压力。此次,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首次组织绿色电力交易,成为继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之后国家批复同意的第3个绿电交易试点,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当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推动跨省绿电交易市场的发展。

 

C、企业行动

 

6.全国首个“绿电绿证服务站”揭牌


3月26日,国家电网报消息,江苏无锡绿电绿证服务站揭牌。该服务站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内首个绿电绿证服务站,可以为市场经营主体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收集、交易指导等服务,进一步促进无锡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


零碳解读:随着市场对绿电绿证需求的增加,供电公司、售电公司、电力客户等市场相关主体对绿证交易政策咨询和知识培训等服务需求旺盛。作为制造业大市,江苏无锡绿电绿证服务站将为当地对绿电需求较大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推动地区绿电绿证市场的发展。

 

7.亿纬锂能拟投资109亿元在英国建厂


近日,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亿纬锂能正在就英国投资建厂进行洽谈,预计未来数周将签署相关协议。项目初步产能规划20GWh,后续将爬升至60GWh,预计投资至少12亿英镑(人民币约109亿元)。届时,该生产基地的产能规模将成为英国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


零碳解读:当前,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已成为我国出口的“新三样”。随着国外新能源汽车规模的增长以及绿色贸易壁垒的增加,我国新能源企业出海建厂成为一种相对可行的选择。此次,亿纬锂能英国动力电池工厂若顺利投产,将有助于我国电池企业进一步融入海外市场,巩固动力电池领域的市场优势。

 

8.蔚来与吉利汽车充电网络将实现互联互通


3月27日,蔚来能源与吉利汽车集团正式达成充电网络互联互通合作。这一合作将涵盖吉利旗下的多个品牌,包括吉利银河系列、几何系列、领克汽车、极氪汽车、极星汽车等。用户将能够在各自品牌的App中查看到双方充电桩的位置、价格、实时状态和站点指引等信息,并能够便捷地完成扫码充电和订单支付等操作。


零碳解读:开放的充电网络生态有助于减轻新能源车企自建充电桩的成本压力,并提升新能源车主的充电体验。此次,蔚来与吉利汽车达成充电网络互联互通合作,将扩展双方新能源车主的充电选择范围和出行补能体验,也有助于推动双方的汽车消费市场的壮大。

 

D、国际看点

 

9. 中德政府间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启动


3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以视频形式会见德国联邦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双方共同宣布正式启动中德政府间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2023年6月,中德双方签署关于建立中德政府间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的谅解备忘录,为两国在气候和绿色转型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


零碳解读: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加强合作。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中德两国在循环经济、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产业合作等领域有着广泛合作空间。此次,对话合作机制的启动将进一步加强两国在气候治理和绿色转型方面的合作力度,并有助于推动中欧气候变化合作进程。

 

10. 美国政府将授予60亿美元以帮助工业项目减少碳排放


3月25日,据美国能源部消息,拜登政府将授予60亿美元,资助200亿美元的美国工业项目,以减少碳排放。这是美国有史以来为应对气候变化而使国内工业脱碳的最大投资。工业部门的碳排放约占美国总排放量的25%,钢铁、炼铝、食品和饮料、混凝土和水泥等行业均参与了上述减排计划。


零碳解读:工业是碳减排的重点领域,且在一些能源密集型领域减排难度较大。2023年11月,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中提出,两国争取到2030年各自推进至少5个工业和能源等领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大规模合作项目。因此,预计此次资金支持工业减排项目将覆盖CCUS的技术在关键工业领域的应用。

 

专题碳讨


建设绿色供应链,绿电绿证市场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3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表示,将深化制造业绿色低碳合作,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建立绿色制造国际伙伴关系,建设一批中外合作绿色工业园区,拓展绿色贸易增长点。


同时,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外资企业集中地,上海也出台《上海市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推进打造50家以上绿色低碳链主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服务水平的绿色低碳专业服务机构。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步伐的加速,国际贸易中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绿色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纷纷提出生产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碳中和目标。打造绿色供应链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和产业竞争中的新着力点。作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措施,绿电绿证消费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图/IC

 

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催生绿电和绿色供应链的建设需求


作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我国已深度嵌入到国际贸易和产业分工当中,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占全球的比重更是达到20%左右,位居全球第一。


作为体现全球供应链运行状态的指标,中间品贸易或制造业中间品贸易的高占比反映了我国参与全球供应链的活跃度、融入国际循环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全球绿色转型和构建绿色供应链的浪潮中,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其中,推动自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建设绿色供应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提高绿色低碳制造水平、推行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提升资源循环利用能级、积极推动绿色电力开发利用、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等。其中,以使用绿色电力成为制造业企业快速实现生产制造业过程绿色低碳化,满足国际产品碳足迹要求的重要措施。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公布的《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中便提到,加快推动绿证交易和跨省区绿电交易,更好满足外商投资企业绿电需求。全球知名科技公司苹果的CEO蒂姆·库克在上海会见了三家中国供应商企业,也强调了中国供应链对苹果的重要性,并表示2030年苹果所有的产品要实现碳中和,包括整个产品价值链使用100%清洁电力。


绿电已成为当前制造业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手段。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是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在华营业收入和利润已经分别占到中国规模以上工业的20.4%和23.4%,进出口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30.2%。因此,无论我国数量庞大的制造业企业自身需求,还是外资企业出口导向带来的绿电消费需求,我国绿电交易和消费将迎来长期的增长趋势。

 

图/IC

 

绿电供需地区错配,交易和消费机制还有待完善


由于绿电交易采用“证电合一”方式,即绿电物理属性和绿色环境属性的统一。绿色电力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签订交易合同,实现了绿电生产、传输、消费全流程闭环。用户在使用电能的同时获得绿色电力的环境权益,取得权威可信的绿色电力消费凭证。因此,制造业企业及外资企业有意愿通过消费绿电来降低出口产品的碳足迹。


202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组织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制定了《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国启动了绿色电力交易试点。现阶段,绿电交易只纳入了平价的集中式陆上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其他新能源发电和水电并未被纳入。


同时,由于我国光伏、风电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三北”地区,而绿电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区的东部地区,我国绿色电力供需存在较大错配现象。我国绿电消费和交易市场存在品种不够丰富、绿电定价体系较为混乱、跨省交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就导致尽管绿电需求在增长,但绿电交易电量占市场交易电量的比重仍然较低。


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了绿电价格相比煤电较高,目前绿电相较火电通常有3-5分/度的环境溢价,企业购买绿电需要支付额外成本。而制造业企业对成本普遍较为敏感,这抑制了绿电消费市场的整体发展。


此外,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绿电抵扣碳排放机制,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计算和部分地方试点碳市场绿电抵扣核算规则未将绿电交易电量排除在核算外,绿电消费用户无法获得国家对企业碳排放抵扣的认证,且会造成绿电环境属性的双重计算,导致国际上对我国的绿电消费认可度,这对企业购买绿电积极性产生较大影响。

 

图/IC

 

提高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绿电绿证将成为我国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利器


随着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持续加高,以及国际对绿电环境价值的唯一性要求越来越高。我国亟须推动绿电绿证市场与碳市场的协同,避免环境价值重复计算问题,扩大我国绿电绿证的国际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


2017年,我国试行绿证核发和自愿认购制度,但由于绿证覆盖范围、环境属性等问题,我国绿证一直未得到国际的认可。如我国的海上风电项目既可以申领绿证又可以开发为ccer项目,这样可再生能源电量的环境属性将同时面临两个归属,导致环境权益的重复计算和交易,不符合绿证环境属性唯一性。


2023年7月,《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 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对绿证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明确绿证是我国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此后,国家能源局发文表示,我国绿色电力证书已获得RE100组织认可。


但全球可再生能源倡议RE100仍要求使用中国绿证的企业提交可信声明,声明绿证拥有全部的环境属性。此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仍暂时不认可绿证,我国绿证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规模庞大,有着较大的绿电绿证开发交易和消费潜力。


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规模庞大,并拥有着庞大的制造业规模,绿电绿证开发交易和消费潜力巨大。如果绿电绿证国际认可度实现突破,将彻底激发我国广大制造业企业的绿电绿证消费需求,推动更多企业实现100%使用绿色电力,为建设绿色供应链、塑造绿色产业竞争力奠定基础。

 

图/IC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编辑 陶野    校对 赵琳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803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