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中,患者感觉到自己的胸腔被锯开,内脏被翻动、烧灼。但是因为注射了肌肉松弛剂,他喊不出声,也无法动弹,完全像醒着一样经历了整个手术过程。”这是多年前一部名为《回归》的韩国电影中的场景,这种恐怖的经历和巨大的疼痛也让患者的性格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同年,美国电影《夺命手术》中,也讲述了主角经历术中知晓后所发生的一切。


上述故事背后引出了一种罕见的医疗现象——麻醉觉醒。在跌宕起伏、紧张惊悚的电影情节中,麻醉更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关于麻醉的“传说”也层出不穷。


1842年3月30日,美国医生Crawford Long用乙醚作为麻醉剂,为患者切除了颈部的两个肿瘤,标志着近代麻醉学的开始,麻醉学科开始创立。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每年的3月30日被定为“国际医生节”,而我国自2017年起将每年三月的最后一周定为“中国麻醉周”。时值中国麻醉周,我们来揭秘“麻醉”。


除了手术,院内急救、无痛诊疗也需要麻醉


很多人以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麻醉科主任乔辉介绍,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使人失去意识、感觉和疼痛的状态,以确保手术或其他让患者有不舒适体验的医疗操作能够顺利进行。


“麻醉通常可以简单地分成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乔辉指出,全身麻醉是使患者整个身体进入无痛无意识状态,常用于大手术或需要患者全身松弛静止的情况;局部麻醉则是使患者的手术部位及周边一定范围失去知觉的麻醉方式,意识可保持清醒或浅睡眠状态,常用于手术范围较为局限的手术。


在具体麻醉方式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安海燕介绍,全身麻醉可以通过静脉输注、呼吸道吸入给药;局部麻醉常见的是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是在神经干(丛)周围注射局麻药物,椎管内麻醉则是将麻醉药物注入到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常用于分娩镇痛、下腹部手术及下肢手术。


随着人们对舒适化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年来,除了手术室麻醉外,麻醉医生还广泛参与到了院内急救、无痛诊疗等工作中。乔辉表示,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无痛康复治疗等方面都需要麻醉医生参与。


术中知晓发生率极低


至于开头提到的麻醉觉醒,也称为术中知晓。“全身麻醉药物通常在数十秒到几分钟内即可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当然,受影视作品影响,不少人对术中知晓存在恐惧感。”乔辉表示,术中知晓是指在全麻手术过程中,患者意外恢复意识但无法移动或表达疼痛的现象,这是全身麻醉的并发症之一,会造成患者痛苦的体验甚至精神心理异常。


这种情况是需要严格避免的。通常来说心脏手术,急诊手术,危重患者更容易发生术中知晓。“临床上,术中知晓的发生率极低,大约为0.1%-0.4%。”安海燕表示,既往有过术中知晓史、长期服用催眠药物、阿片类药物人群,可能需要更大剂量麻醉药物,患者需要在手术前提前告知麻醉医生自己的特殊情况,麻醉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最适宜的麻醉方案。


此外,严重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麻醉药物过敏史等情况的患者可能不适合麻醉。“这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有经验的麻醉医生进行个体化术前评估,根据患者情况、手术风险、麻醉方式来综合判断。”乔辉说。


不会对记忆力产生影响


很多人担心,麻醉会对孩子或者老人的记忆力产生影响,其实不然。乔辉表示,麻醉药物在使用期间可能会暂时影响患者的记忆力和意识状态,但这种状态通常是可逆的,随着药物代谢,记忆力将逐渐恢复。


“另一方面,麻醉医生在麻醉时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将患者的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尽量维持在正常水平,保障脑灌注,也会保护大家的记忆力。”安海燕说。


风险方面,麻醉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严重的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等,但在专业麻醉医生的监护下这些风险可降至最低。


“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是紧密协作的伙伴,麻醉医生负责术前与外科医生进行详细沟通协商,制定好麻醉方案。”安海燕表示,手术时,麻醉医生大部分时间处于患者头侧部位,麻醉医生的右手边为麻醉机和监护仪,左手边为麻醉操作台,操作台上有输液泵、气管插管设备等。麻醉医生实施全身麻醉时,会在手术前待患者入睡后在头侧将人工气道建立好,并设置好麻醉机参数。手术时,麻醉医生的工作非常忙碌,站在头侧可以更方便地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及给药。此外,麻醉医生还要将术中用药、重要事件(包括麻醉及手术操作)记录在麻醉单中。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