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在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3月3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办的第二届大运河医学论坛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示,今年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将投入建设资金3亿元,开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全面建设。

毛群安介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格局下,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全面建成33个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完成全国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建设,不仅要着眼于人民医院自身救援能力的提升,也要承担起全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引领作用。希望在建设规范、运行模式、指挥调度、远程救援、平急转化等方面起到全国性的示范作用。”毛群安说道。

2022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并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全力推进项目建设。2024年,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项目将正式启动。按照医教研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理念, “平急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用3-5年时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集预防、管理、救治、培训、科研、仓储于一体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投资估算金额约为4.54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亿元,其余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筹资金解决。基地总建筑面积42097平方米,建设周期约30个月。

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供的资料显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为基地建设主体,以西直门院区为辅助支撑,基地布局9大功能平台,打造立足北京市、辐射周边、服务全国、区域领先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基地的9大功能平台包括批量伤员救治中心、突发创伤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突发中毒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突发核辐射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心、陆空移动转运中心、大数据与信息指挥中心、培训演练中心、紧急医学研究与转化中心、物资仓储配送中心等九大中心。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目标为救助能力覆盖北京市并能够有效辐射周边区域,在其他省份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跨区域开展援助。构建陆空协同救援体系,在医疗救援信息指挥、伤员转运、大批量伤员救治、突发中毒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核辐射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紧急医学培训救援演练、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研究和成果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满足重大突发事件应对需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俊表示,未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成后,将增强整个京津冀区域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的医疗救援能力;促进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地区医疗技术和救援技能的发展,提升区域内医疗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水平;进而提高京津冀区域群众的健康水平。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