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论消费者还是车企,都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十分关注。新京报资料图


“一年没出险,保费反倒比去年还贵。”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有关新能源车险涨价的现象引发关注。有车主吐槽称,“新能源车价虽然降了,却被保险割了‘韭菜’”。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也因新能源汽车赔付率过高而叫苦不迭……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保费多高于燃油车甚至不断上涨;另一方面,险企承保新能源汽车面临成本增加、业务亏损等难题。这样的“车主喊贵、险企叫亏”的两难现象,其实存在已久。


当前,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之于扩大内需等具有突出作用,而合理的保费机制,不仅关系到存量车主的权益,也事关更多潜在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这个难题是时候加速破解了。


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原因并不复杂。相对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构造和技术更加复杂,维修和保养的成本与难度更大。如电池故障、充电故障、自燃责任等风险多发,也增加了车辆的出险几率。


此外,当前新能源汽车的保有率占比仍仅6%左右,相关维修、定损等环节的成本,还无法拥有像传统燃油车那样的规模化效益。同时,新能源汽车尚属新兴事物,保险公司的相关风险评估体系也还不完善。于是,险企就只能通过提高保费标准来尽量维持收益。


从商业角度看,这背后是基本市场规律在起作用,险企的做法无可厚非。但保费高企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显然不利于新能源汽车普及和产业发展,可谓一个突出的消费“痛点”。而就现实看,降低新能源汽车保费,的确有很大潜力可挖。


比如,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可以打通驾驶行为数据壁垒,为险企创新和完善风险评估模型,从而为保费的更精准定价提供基础支撑。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天然拥有丰富的驾驶行为数据,从政策层面通过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将数据资源充分运用起来,便可以让风险保费与风险特征更精准匹配。


再比如,基于新能源汽车的新特点,在车险制度上也可以鼓励更多的创新。


一则,从承保主体看,近年来国内车企纷纷跨界参与保险业务,一大批车企都成立了自己的保险经纪或代理公司。由于车企具备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多重优势,承保成本相对较低,这一模式自然有助于降低保费标准,对此可给予更明确的政策激励和规范。


二则,从承保标准看,有业内人士建议,可放开车险自主定价系数,通过UBI(基于使用量而定保费的保险)方式,实现对不同性质车辆的不同定价,从而助力险企控制整体赔付率。


从源头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维修、保养成本,也是合理控制保费的重要方面。如车企加强针对性的技术创新,在车辆的可维修性和易维修性上重点发力,降低新能源车辆的零整比,也有利于为合理控制保费腾出更多空间。


其实,新能源汽车普及是大势所趋,未来市场空间还很大,在现阶段也应鼓励大型险企体现更多责任和担当,以长远眼光来考量当前承保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和收益。


今年初,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就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交强险不得拒保,商业险应愿保尽保,并强调大型财险公司要发挥行业头雁作用。


事实上,“车主喊贵、险企叫亏”,本质上仍是新能源汽车“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相关技术日趋成熟,零配件供应和维修市场更加充分和规范,以及新的保费计算模式的建立,这一现象有望得到缓解。


但从车企到险企,从制造环节到维修环节,从市场主体到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一些针对性举措,让这一天到来得更早一些。毕竟,优化新能源汽车保费,将其使用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长远获益的不仅仅是消费者,也包括新能源汽车和保险行业。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