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8时许,随着长青生命纪念园内的阵阵风铃轻响,北京市2024年自然葬安葬仪式正式启动,22位逝者骨灰置于可降解容器中,由礼兵和家属护送至自然葬区域内并由家属进行安葬。没有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逝者与自然融为一体。

 

4月2日上午,由北京市民政局主办的“2024年北京市生态葬清明公祭”活动在长青生命纪念园隆重举行。公祭仪式上,礼兵列队敬献花篮。新京报记者王贵彬 摄


“融入自然,任何地方都能凭吊”

“2018年,我的母亲过世,今年1月,我的父亲也走了,二人走之前就相约合葬,打算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采取绿色方式安葬,回归自然。原来有树葬,后来他们听说有自然葬,就选择了这种安葬方式。”73岁的刘女士今天坐着轮椅,和丈夫、妹妹和女儿一同为她的父母送行。她的丈夫范先生说:“我们都很支持这种方式,因为逝者融入自然,没有标记,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凭吊。”

在安葬区域,家属们神情肃穆,有的已经潸然泪下,他们将逝者骨灰放入骨灰藏纳土中,撒入花瓣、盖上泥土。目光前移,安葬区域内已经有花草长出,新的生命在延续。

当天上午10点,为缅怀历年来骨灰海葬、自然葬逝者,持续推进生态殡葬建设,由北京市民政局主办的“2024年北京市生态葬清明公祭”活动也在长青生命纪念园举行。公祭仪式上,礼兵神情庄重,列队敬献花篮,全体人员肃立默哀。家属代表深情追忆往事,分享心路历程,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态安葬的支持。礼仪人员诵读祭文,儿童献唱歌谣,2024只平安鸽被放飞,载着家属们的祝福和思念盘旋在广场上空。

公祭活动现场放飞平安鸽。新京报记者王贵彬 摄


已经年过八旬的杜奶奶和她的儿子参加了公祭活动,“我的母亲2017年海撒,丈夫去年7月1日在这里自然葬,今天我们来这里祭奠他们。”杜奶奶说着哽咽起来,“虽然我很悲伤,但是这样的公祭方式也让我很感动。比起个人凭吊,这种公祭仪式会更温暖、更正式,安排得也很温馨。“

年轻的吴女士在电子墓碑上,为逝去的奶奶留言,表达思念和祝福。“数字化的祭奠方式似乎比较遥远,但也很直接,我可以给奶奶留言,也可以用一些电子祭品包括香、鲜花和食物等寄托感情。“

家属撒下花瓣寄托对亲人的哀思。新京报记者王贵彬 摄

截至目前,北京市共生态化安葬逝者4.2万余名

“骨灰自然葬逝者以身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的崇高精神,”北京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牛国政表示,他号召全社会感恩思源,弘扬时代新风,关注和推动节地生态安葬,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据了解,北京市作为率先推行生态殡葬建设的省市之一,早在1994年就开始了骨灰海葬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30周年。2016年,北京市又推出了骨灰自然葬公益服务,与骨灰海葬服务共同形成了“政府大力倡导、财政全额补贴、国有企事业承办、群众全程免费”的公益生态葬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北京市共生态化安葬逝者4.2万余名,服务家属15万人次。

30年来,北京市民政部门出台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发展节地生态安葬,将节地生态安葬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动生态殡葬与惠民殡葬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公益生态殡葬建设之路。

记者了解到,2015年开始,北京市民政局先后制定《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关于健全本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管理办法》,通过财政全额补贴的方式免费为本市户籍亡故居民提供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葬服务。2017年北京市民政局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补贴办法的通知》,为选择骨灰海葬和自然葬的本市户籍亡故居民减免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整容、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6项基本殡仪服务收费,免费殡葬服务不断向两端延伸,惠民政策覆盖“殡、葬、祭”三大环节,首都殡葬公益服务体系全面升级,殡葬改革步伐全面提速。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牵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