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新京报记者依据同花顺数据盘点,截至目前,除了诺辉健康延迟发布外,63家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已披露2023年业绩。其中,50家公司产生营收,累计约503.53亿元。康方生物、复宏汉霖、和铂医药-B、先瑞达医疗-B四家公司实现盈利。


2018年4月,香港联合交易所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由此,港交所成为越来越多生物科技公司的首选上市地。截至目前,共有64家生物科技公司通过18A规则上市。


百济神州是唯一一家营收破百亿的公司


63家18A科技公司中,50家已产生营收,其中,百济神州2023年实现营收25亿美元(约175亿元),同比增长73.65%,是唯一营收破百亿元的18A生物科技公司。其中,产品收入22亿美元(约154亿元),同比增长74.5%。从已公布的本土PD-L/1的2023年销售额来看,百济神州的PD-1产品替雷利珠单抗以5.37亿美元(合计约38亿元)的销售额位居榜首。


百济神州目前有3款自主研发的创新药获批上市,分别为泽布替尼(百悦泽)、替雷利珠单抗(百泽安)和帕米帕利(百汇泽),此外还获授权许可在中国市场商业化另外14款已获批药物。但百济神州针对其产品组合开展超过40项关键性或潜在注册可用临床试验,2023年的研发投入高达近18亿美元(约126亿元),占营收比达72%。


高额的研发投入,也蚕食着百济神州的净利润。2023年,百济神州净亏损为8.82亿美元(约62亿元),同比减少65%。浦银国际研报分析认为,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有望于年内在美国获批上市,加上泽布替尼在美国市场放量好于预期等,有望驱动短中期商业化收入。


除了百济神州外,信达生物、复宏汉霖、康方生物的营收额均超过了45亿元;再鼎医药、科伦博泰生物-B、君实生物、荣昌生物的营收也超10亿元大关。


尚未产生营收的13家公司虽然均处于亏损状态,但其中有8家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分别为绿竹生物-B、来凯医药-B、瑞科生物-B、科济药业-B、健世科技-B、百心安-B、圣诺医药-B、嘉禾生物-B。


最早上市的5家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


从归母净利润来看,共有45家18A生物科技公司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康方生物、复宏汉霖、和铂医药-B排在前三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均超过100%,这三家公司也是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先瑞达医疗-B则是再度实现盈利。另有来凯医药-B、信达生物、歌礼制药-B等11家公司虽然仍处于亏损,但亏损幅度大幅收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超50%。


2023年,康方生物实现营收45.2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40%,其中产品销售额约16.31亿元。核心产品卡度尼利(PD-1/CTLA-4)销售额约13.58亿元,同比显著增长149%。技术授权和技术合作收入也是康方生物收入的重要来源,其中主要受益于依沃西(AK112,PD-1/VEGF)授权许可首付款的贡献。归母净利润方面,2023年盈利19.42亿元,而2022年亏损14.22亿元。2023年,康方生物研发开支12.54亿元,占营收比为27.7%。


复宏汉霖凭借核心产品汉曲优(曲妥珠单抗)和汉斯状(斯鲁利单抗)的销售收入持续增长,以及精细化管理下的降本增效,实现了2023年的首次全年盈利。2023年复宏汉霖实现营收53.95亿元,同比增长67.8%;归母净利润5.46亿元,而2022年亏损超6.95亿元。在研发方面,复宏汉霖投入开支约11.19亿元,占营收比为20.74%。


和铂医药-B虽然尚未有产品获批上市,但其2023年通过对在研产品的授权,获得了大笔营收,为8950.2万美元(约6.27亿元);并实现首度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为2276.3万美元(约1.6亿元),去年同期亏损1.3亿美元(约9.1亿元)。2023年的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与辉瑞、Cullinan Oncology和科伦博泰的授权合作。2023年,和铂医药-B的研发开支约4508.1万美元(约3.2亿元),占营收比约50.37%。


除了上述三家公司外,乐普生物-B、三叶草生物-B等42家公司也实现了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不过均处于亏损状态。


先瑞达医疗-B则是实现上市后连续两年盈利,但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为1448.7万元,下滑79.35%。核心产品AcoArt Orchid&Dhalia及AcoArt Tulip&Litos成为其收益的核心来源。研发方面,先瑞达医疗-B去年的研发开支为1.9亿元,占营收比为40.43%。


从首发上市时间来看,63家18A生物科技公司中,最早于2018年上市的5家公司歌礼制药-B、百济神州、华领医药-B、信达生物、君实生物虽然处于亏损状态,但除了华领医药2023年亏损额同比微增外,其余四家均实现了营收、净利润双增,且百济神州、歌礼制药、信达生物的归母净利润增幅均超过了50%。在资本加持之下,18A生物科技公司不断融资推进研发管线,研发开支普遍较多,占营收比较高,但受益于创新产品的授权交易或上市销售,这些公司未来的造血能力或将持续提升。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