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上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执法检查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法一条例”的执法检查。7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听取和审议非遗“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报告。

 

重点检查内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保存情况等六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经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2019年6月1日起实施。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监督工作计划,将对“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本次执法检查将围绕“一法一条例”重要制度设计和核心条款开展执法检查。

 

此次执法检查重点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机制建设运行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保存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及分类保护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情况,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保障措施落实情况等六个方面。

 

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保存情况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档案建立及数字化建设、代表性项目记录标准和工作程序规范等情况。

 

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情况则包括代表性传承人和项目保护单位认定及管理、对代表性传承人及项目保护单位扶持措施落实、代表性传承人及项目保护单位评估及退出机制建立运行,非遗与科技、文化创意、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非遗的合理利用及相关发展研究等情况。


2024年4月4日,市民在钟鼓楼文化市集上的非遗体验区体验非遗项目。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选取市、区级的非遗展示体验中心、非遗馆等开展“沉浸式”调研检查

 

此次执法检查将结合书面检查和实地检查等方式进行。对“一法一条例”规定的配套制度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与“一法一条例”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规定的清理,规划编制,预算安排等开展书面检查。

 

执法检查组将聚焦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选取市、区级的非遗展示体验中心、非遗馆,国家级、市级、区级传承人的传习所,以燕京八绝博物馆为代表的北京特色非遗项目、老字号传承工坊,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等开展“沉浸式”调研检查。

 

此外,还将采取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网络征求意见等方式,听取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对非遗工作的意见建议,结合执法检查同步推进非遗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落实。

 

  • 延展

北京市首个市级非遗文献馆将于年内开馆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第13年,《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实施第5年。在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分别汇报了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情况。

 

据市统计局2023年发布的《北京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快速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北京非遗保护传承管理制度总体完备,非遗活动传播与设施建设规范有序,非遗进校园受到欢迎,超七成居民关注非遗项目。

 

经普查,到2022年全市共有非遗资源12000余项。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力量,根据代表性和影响力、濒危程度逐步予以记录、建档,已开展八批共76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留存视频成果1000余小时,形成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指南。

 

完成45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记录,整理口述文字稿400余万字;首发出版“一轴三带”全套非遗主题系列丛书《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长城就在屋檐下:长城非遗游》《千年运河润京城》《山河永定蕴京城》;出版了《北京非遗图典》;编纂了《北京志•非遗志》;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建设北京市首个市级非遗文献馆,将于年内开馆。

 

北京全市现已建立了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截至目前,北京地区有1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3个、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57个。

 

此外,据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绍,该局积极支持各区及社会力量建设非遗展示体验传播场所,据初步了解,各区共有非遗保护传承相关设施与场所120个,面积约16万平方米,其中非营利性场所占比86.83%。市文化和旅游局新建的北京非遗体验中心也于近期建成,目前正在进行测试运行。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