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航智能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 图/亿航智能官方网站


中国“飞的”真的要来了?


据报道,4月7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亿航智能颁发了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生产许可证。这也是全球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行业获得的首张生产许可证。


此次获颁的生产许可证,加上2023年取得的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EH216-S成为全球首个获得适航“三大通行证”的载人无人驾驶eVTOL航空器。相关消息,也因此备受关注。


取证是航空器大规模商业化的前提,如今已经三证齐全,eVTOL航空器量产在即。这不仅令人关注中国“飞的”何时起飞,也让市场对我国低空经济的腾飞有了更大期待。


我国低空经济开始集体“井喷”


亿航智能是一家国内领先的城市空中交通科技企业,也是一家美股上市公司,因为陆续拿到三证,从今年2月至今股价已经暴涨一倍多。而关键在于,今年在相关领域红红火火的不止亿航一家,而是一个低空经济群体。


在A股有个低空经济指数,囊括了几十家上市公司,该指数从二月份至今也涨了将近一倍,说低空经济集体“井喷”,一点也不夸张。而这首先是因为,我国出现了有利于低空经济腾飞的宏观大背景。


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积极打造这一“新增长引擎”。


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利好消息。一些企业拿到适航证等证件,深圳、湖南、江西、安徽等各地积极探寻低空经济提速,引发广泛关注。而在此之前,由于事关国防安全,国内对低空经济尤其是空域开放,一直采取相对谨慎推进的态度。


与此同时,作为低空经济的一支新军,一批中国企业在无人机和eVTOL领域研发投入多年,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市场领域都已取得全球一流的成绩。


像亿航的工厂产线,已经具备年产600架次的生产能力,此前就已经在广州、深圳等地完成了商业首飞展示,取得生产许可证后就能正式开始规模化量产。


此外,还有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汽车型号合格证(TC)申请正式获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峰飞航空则完成了全球首架民用吨级eVTOL航空器的交付等。对这些企业来说,“东风”一来,厚积薄发也是顺理成章。


“飞的”只是众多商用场景之一


需要厘清的是,虽然媒体经常将eVTOL的商用与“飞的”进行关联,但这两个概念并不是一回事。


eVTOL有很多商用场景,“飞的”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很可能“飞的”是eVTOL全面落地最难的一个场景。这其实和无人驾驶车辆的发展很像。


在企业领域,无人驾驶已经投入实际应用很多年,大量封闭的厂区常年无人车川流不息,但在日常生活中,则几乎见不到商业运营的无人驾驶汽车。


就eVTOL的应用而言,进入大众市场的难度是进入商用市场的很多倍,牵涉着数不清的法律规则、场景、安全、消费者认知问题等。因此,人类离“飞的”满天飞的时代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至少应该排在无人驾驶汽车普及之后。


但个人市场之外,eVTOL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实际上已经扑面而来。


比如,在低空游览、城市观光中,eVTOL就很有市场前景。我国有上万个A级旅游景区,培养上万个飞行员很难,使用eVTOL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再比如,物流运输、医疗救援、警事巡逻、设备巡检、消防灭火等场景,也是eVTOL的用武之地。


在一些特殊场景地区,eVTOL也可以先行实现“飞的”商用。比如,一些交通情况比较简单的西部空旷城市,“飞的”就可以投入点对点运营。在珠三角地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内,eVTOL也很适合进行跨海点对点“飞的”运营。


“飞的”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作为“飞的”的eVTOL商用虽然很难,但仍有着巨大的商业应用前景。因为,这一场景一旦广泛应用,就是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


可以想象,有朝一日,如果普通人能够每家都有一辆飞行汽车,上下班出门就起飞,到公司就降落,这将是怎样一种生活?这种生活的一大特色,就是航空设备的“通用化”。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以往国人的认知中,“航空器”一词离普通人距离遥远,但随着低空经济的真正来临,这种距离正在大幅缩短。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最近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所提,到2030年,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建立,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在通用航空领域和一些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截至2022年底,我国的通用飞机注册量为3177架,而美国的注册量大约为22万架,我国仅是美国的1%到2%。在机场渗透率、航空文化普及率等方面,情况也类似。


但无人机和eVTOL的快速崛起,为我国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因为,后者不但大幅降低了飞行器成本,还直接去掉了飞行员的人力成本,应用了新能源并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极大降低了航空运输的门槛。


加之国家层面对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视,我国未来通用航空装备的民间普及率必将大幅提高。


“飞的”商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航空装备深入个人市场,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前景。如果“飞的”真的变成个体交通工具,甚至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擎。


也正因此,在2021年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刚刚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次年深圳就发布了《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


随后,深圳又出台了《深圳市关于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以及成为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地方性法规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


几乎同时,湖南成为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江苏、浙江、广东、重庆等省市,也都编制了“十四五”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和通航发展规划,甚至一些区县都出台了低空经济方案。


这些规划方案,都是着眼于为企业提供飞行活动空域,满足各种类型无人机的测试飞行、任务飞行要求等具体事项。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也因此呈现出百舸争流之势。


而这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综合看,我国目前在eVTOL的研发和生产、低空经济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方面都在加速前行,甚至可以说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而且,随着eVTOL在商业领域的应用,生产效率和经济产出也将大幅提升。


当然,要让“飞的”正式起飞,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科研和应用,未来还需要逐步打造一个围绕低空经济的生态,真正建立eVTOL与普通消费者的连接,促进“飞的”的产业生长与市场形成。


撰稿 / 信海光(专栏作家)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