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中关村论坛“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题活动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西城院区举行。作为国内唯一曾拥有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消化内镜学、肝病学分会三个分会主任委员的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学科建设一直在稳步发展,其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更是备受关注。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消化健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全重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澍田在活动中介绍,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总体目标分为两点,一是围绕消化系统常见/难治性疾病,挖掘疾病发生及癌变的分子机制,贯通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诊治,实现理论创新,引领学科发展;二是研发新药物、新器械,实现“自主研发可控”,构建新策略、新体系,全面提高消化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 2030”。


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北京友谊医院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国科医工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申报,于2023年3月成功获批。实验室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人民生命健康为导向,立足消化系统重大疾病前沿应用基础研究,将实验室的多学科特色与医学研究前沿相结合,发挥“医疗机构+研究院所+企业”联合的优势,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促进合作,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建国际水准的基础-临床-研发-转化全链条消化健康创新研究基地。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准分子诊疗和新药创制;诊疗关键技术突破和设备研发;综合诊疗策略的革新;信息化智能化创新平台的构建。


在成果方面,实验室发掘了多种消化道早癌标志物和潜在靶点;揭示了肝纤维化等疾病关键机制;开展系列难治性消化系统癌前疾病新药临床试验,推进创新药物研发与临床转化;开发了全球首个消化道单目3D内镜成像系统;开发了消化道疾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研发国内首款4k超高清内镜等。张澍田表示,实验室创新内镜操作技术及多镜联合治疗新术式,大幅降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窒息致死等严重不良事件,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等诸多优点。此外,通过“友谊消化直通车”等不断推广,有效提升了地区医院消化早癌内镜治疗水平。


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单镜头3D内镜成像系统展示。


在实验室研究定位方面,张澍田指出,面向疾病防治需求上关口前移,围绕常见/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揭示癌前疾病发展的分子机制,确定疾病干预的潜在靶点,构建多因素筛查体系,形成中国人群特色诊治标准,推进医学转化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着力解决医用设备“卡脖子”问题,围绕特色医疗设备,实现自主研发可控,突破关键技术壁垒,提高国产内镜市场占有率,开发精准分子诊疗设备,推进人工智能应用等。


“在我们眼里,没有完全健康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振常在活动中表示,希望人们更新观念,高危人群尽早进行胃肠镜检查,非高危人群也要进行深度体检,治未病,不是真的没有病,而是将尚未出现症状的病消灭,现在的信息技术在医学诊疗中无处不在,实验室也需要创新服务模式、诊疗模式,创造新质生产力。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摄影报道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