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年报披露正在进行中。截至4月10日,已有1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业绩随着A股上市银行的年报得以披露,理财公司最新产品管理规模和净利润也相继出炉。


从产品管理规模来看,招银理财虽然规模最大,去年达到2.55万亿元,但相较于上年末下降了4.49%;四大国有银行理财公司的产品规模均出现了回落,其中曾在2021年规模达到2.19万亿元的建信理财连续两年回落。


据统计,除民生理财外的14家理财子公司去年净利润共达到207.67亿元,同比上年末少赚了52.66亿元,下降幅度达到20.23%。若加上在2022年年中才成立的民生理财净利润,15家理财子公司去年共赚219.19亿元,也少于2022年其他14家理财子公司净利润之和。


其中,农银理财2023年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4.67%,建信理财同比下降53.42%,兴银理财同比下降了17%。就连最能盈利的招银理财也同比下降了11.22%,但招银理财仍是唯一净利润保持在30亿元以上的理财公司。


信银理财的净利润则在2023年增长10.11%至22.55亿元,位次由上年的第五晋升至第三。


市场复苏趋势下,不同类型理财机构“回血”速度分化。股份行理财公司似乎比国有银行理财公司更早掌握“诀窍”。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股份行理财公司大力拓展行外代销渠道,减免各类手续费也成惯用技巧,一定程度上助力公司管理的产品规模上行。而一向求稳的四大国有银行理财子产品规模却在下滑。


不进即是退,银行理财市场格局发生改变。曾经领跑市场的四大国有银行理财公司如今在规模上不敌部分股份制银行。有业内人士直言,市场就是很残酷,而产品收益是理财公司最终的体面。


规模增长分化招银理财第一 建信理财连年回落


据贝壳财经记者统计,在15家理财公司中,披露了2023年末理财公司口径产品管理规模的有12家。其中,产品管理规模蝉联前两名的是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分别达到2.55万亿元和2.26万亿元。其中,招银理财虽然规模最大,但相较于上年末下降了4.99%;兴银理财规模则较上年末增长8.13%。


值得注意的是,信银理财虽然并未披露银行理财公司口径的产品管理规模数据,但在中信银行年报中披露了银行口径的理财产品规模约为1.73万亿元,同比上升9.60%。在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发行新产品均通过理财子公司完成,存续产品也均已迁移至理财子公司承接,因此银行口径的理财产品规模中以信银理财的产品为主。


而根据招商证券的调研数据显示,信银理财公司口径的产品规模在去年底已达到1.7万亿元以上。这意味着信银理财在去年末新晋为银行理财公司规模的季军。


原本位列在前的四大国有银行理财公司的产品规模却均出现了回落。


其中,曾在2021年规模达到2.19万亿元的建信理财连续两年回落。2023年末,建信理财产品规模已降至1.5万亿元,同比降幅超20%。这家曾经的四大国有银行理财之首的公司,如今规模已低于其他三大国有银行理财公司。


据贝壳财经记者统计,其他三大国有银行理财公司中,中银理财规模下降7.33%至1.63万亿元,工银理财下降8.78%至1.61万亿元,农银理财下降10.61%至1.59万亿元。


作为国有银行理财公司的交银理财,平安理财、光大理财两家股份制理财公司,以及青银理财的产品规模均有所上升。其中,光大理财产品管理规模达到了1.31万亿元,同比上涨10.75%,平安理财规模上涨14.42%至1.31万亿元,交银理财规模上升13.45%至1.23万亿元,青银理财规模上升3.64%至0.21万亿元。而在2022年年中才成立的民生理财规模则达到了0.87万亿元。



此外,从净利润来看,最能挣钱理财公司的“排位赛”名次也相较2022年有所变化。在14家理财公司中,最能盈利的仍是招银理财,其净利润虽然同比下降了11.22%,但仍是唯一净利润保持在30亿元以上的理财公司。


在2022年另外两家超过30亿元的分别是农银理财和兴银理财。其中,兴银理财2023年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7%达到25.82亿元,位次从2022年的第三上升到第二。而农银理财则较2022年下降了54.67%至15.97亿元,位次也从2022年的第二名下降到第七名。


同时,建信理财在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3.42%至13.23亿元,排名由2022年的第四位降至第九位;2022年位列第五位的信银理财则在2023年增长10.11%至22.55亿元,位次晋升至第三。


为抢客户又降费又拓渠道 年仅4家理财公司净利润正增长


去年,多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出现了规模上升但净利润下降的走势。如兴银理财规模上升了8.13%,净利润则下降了17%;光大理财规模上涨10.75%,净利润下降6.12%;平安理财的规模上涨了13.48%,净利润与去年基本持平。


与此同时,2023年13家银行理财公司净利润增速普遍下滑。2022年13家银行理财公司净利润增速在30%以上的有3家,分别为农银理财、建信理财和工银理财;但2023年仍能保持净利润正增长的仅有4家,即工银理财、交银理财、信银理财和平安理财。


“除了规模之外,去年理财公司为了抢占客户,不断推出降费率活动、扩大代销渠道等,都会增加其营业成本。”金融政策资深专家周毅钦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尽管从今年看银行理财公司净利润增速欠佳,但利好长远发展。


“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规模能够持续上涨,大力拓展代销渠道是重要原因之一。”有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人士向贝壳财经记者透露,近年来其所在的理财公司加大力度渠道拓展,带动了规模的持续上涨。


各银行披露的数据亦有迹可循。交通银行年报中披露,交银理财去年拓展行外代销,报告期末行外代销产品余额 6625.36 亿元,占比 53.80%。而这一占比在2022年时仅为33.47%。2023年其产品规模上升了12.84%。


兴业银行亦披露,兴银理财通过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等行外渠道销售理财保有规模达到86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70.32%。平安银行则表示,2023年末,平安理财已与超40 家同业银行合作开展代销业务,代销余额超3400亿元。


“理财公司如若不大力发展行外代销,其自身发展的天花板为母行,其在理财行业的地位很难超越母行在银行业的地位。”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指出,从基金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部分基金公司因其市场化程度高,摆脱了对股东的依赖,在基金公司排名显著超越了股东券商在券商行业的地位。


此外,去年多家银行持续进行费率优惠,“闷头抢客户”成为常态。一位理财公司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推出更多好的产品、减费让利,都是目前各家银行理财公司吸引投资者的重要手段。


根据国信证券的统计,2023年多家理财公司宣布下调固定投资管理费、销售服务费、销售手续费率等,以价换量,通过降低投资者的持有成本来维持自身业务规模,但也进一步加大了盈利压力。过去理财子公司的单位产品中收估计40个基点到50个基点,当前相关产品只有20个基点到30个基点。


理财存款化依然严重 稳健更要拼收益


银行理财公司正在面临市场严峻考验。去年,基金规模首次超越了银行理财公司。这让银行理财幡然醒悟,如果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低、稳定性不足,投资者便会另选基金产品。


面对市场波动,更加注重稳定性,导致了银行理财出现了存款化趋势。


在14家理财公司中,目前仅有工银理财和建信理财披露了具体理财产品底层资产的情况。数据显示,2023年末,工银理财和建信理财产品直接和间接投资在“现金、存款即买入返售”的资产占比分别为42.4%和58.73%,分别较上年末上升了9.3个百分点和17.09个百分点。


这也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趋于一致。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理财产品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从上半年的23.7%提升至26.7%,相较2022年年末增长9.2个百分点,相较2021年年末增长15.3个百分点,理财产品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逐年提升。同期,对债券、权益类资产、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相较2021年分别下降9.2、0.4和1.9个百分点。


周毅钦亦表示,银行理财存款化有助于降低产品风险,提高产品持有体验。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续走低,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也会随之下降。如果理财公司过于依赖存款类资产,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力亦将随之下降。


“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最核心的诉求就是赚钱,如果收益不尽如人意,客户就会出走,直接影响理财规模。”周毅钦表示,而从总体来看,国有行理财公司的收益率普遍弱于股份行理财公司,这也是股份行理财公司能够后来者居上的另一重要原因。


事实上,理财收益要稳中求进,而在真净值化时代,理财收益将完全取决于投资收益。这也考验着银行理财公司的转型能力与投研能力。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亦指出,当前风险资产价格处于历史底部位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挖掘高收益投资机会,发展“固收+”产品体系,逐步向权益类延伸,左侧布局包括权益、转债、REITs等风险资产,提高投资水平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满足中高风险客户的配置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理财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对接,发挥理财资金服务实体功能。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