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产业是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北京连续实施了2轮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全链条支持产业发展。记者从“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题采访活动中获悉,十年来,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加速增长,从2014年的402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9761亿元,实现翻番。

 

“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将出台

 

2023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达到9761亿元。海淀区、大兴区、昌平区、经开区等四个医药产业重点区的产业规模占比近八成,形成“一南一北”产业聚集。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2”报告显示,北京在生命科学以及地球与环境两个领域上升速度最快,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技术成果实现突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团队全球首次发现细胞焦亡分子机制,北京大学邓宏魁团队全球首次使用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人成体干细胞为多潜能干细胞。

 

下一步,北京将推进实施第三轮《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厚植新质生产力,在细胞基因治疗、数字医疗、合成生物学等新兴赛道塑造新优势,加快形成产业万亿级跃升。

 

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发展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精神,北京抢抓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机遇,统筹布局北京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布局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创新平台,助力农业中关村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充分发挥北京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将出台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

 

企业开发细胞治疗产品,有望攻克实体瘤、血液瘤等疾病

 

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华夏英泰拥有超过3500平方米的研发办公场地,建有1000余平方米的GMP级别细胞制备中心。公司正基于全球独创STAR-T平台开发新一代细胞治疗产品,有望攻克实体瘤、血液瘤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华夏英泰科研人员在做早期研发实验。华夏英泰供图


2024年2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报告,202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数达到2000万例,死亡病例970万例;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老龄化的加快,全球的癌症负担预计会继续增长。

 

据华夏英泰联合创始人赵学强介绍,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体细胞基因突变积累和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下降,传统治疗手段已达到瓶颈,免疫治疗是应对晚期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最佳方式。T细胞专职清理体内突变(癌变)细胞,CAR-T细胞治疗是给患者的T细胞安装了识别肿瘤细胞的“GPS”,使其能够精准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CAR-T细胞治疗产品在部分血液肿瘤中达到革命性临床疗效。

 

“我们专注开发基因编辑T细胞免疫治疗产品,STAR-T是华夏英泰公司创始人林欣教授带领团队在全球首创开发的细胞治疗技术,已于2021年发表在《科学》子刊,其设计更接近天然T细胞的生物学机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兼具优势。”赵学强说,STAR-T技术相对CAR-T有显著优势,如识别灵敏度高、肿瘤浸润能力强等,这一技术可打破美国Juno公司在CAR-T领域的专利垄断。

 

基于STAR-T技术平台,公司前期已开展了数项临床前研究及备案的探索性临床研究,积累的50余例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已相继在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发布。“我们已开发数款细胞治疗产品管线,已于两年内在中国获批2项一类新药临床试验默示许可,1款产品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有望在2026年递交1-2款细胞治疗药物的新药上市申请,惠及中国乃至全球患者。”赵学强表示。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