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我国北部冬小麦生产区,小麦已经完全度过返青期,开始拔节生长,在石家庄赵县,燕赵大地的一角,青青麦田之间,矗立着一个个科研实验的标牌,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春耕,育种、病虫害防控、农技研发等数十个农业科研的项目在这里长期进行。

 

石家庄赵县试验示范基地中,小麦正在拔节。受访者供图

 

燕赵大地上的小麦基地

 

赵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也是全国知名的小麦高产县,如何推动当地小麦绿色高质发展,进一步提升产量和质量,打造农业品牌,助农增收,振兴乡村?为此,赵县所在的石家庄市,引入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专家团队,在当地建立小麦实验基地,探索和推广良种良法,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科技助力。

 

据介绍,位于赵县的中国农科院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共有2100亩,于2002年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和石家庄市农科院赵县实验基地共同建立,20多年来,来自中国农科院的多位专家常驻这里,从事小麦、玉米育种等研究,育成10多个小麦新品种,同时研发推广了众多新型农业技术,如“冬小麦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小麦立体匀播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

 

“石家庄市位于黄淮海麦区地带,具有农作物制种、技术推广等多重自然优势,尤其是石家庄东南片区的赵县、藁城、高邑等地,具有明显的立地条件优势,对发展现代种业,实现育种、繁种、推广等一体化,有天然的帮助。”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让良种良法向一线延伸

 

玉米茎腐病是玉米重要的病害,也是影响玉米产量最大的限制因素之一,就在这座基地,一个玉米抗茎腐病新基因挖掘与基因编辑育种的研究项目正在进行,科研人员介绍,利用田间抗病鉴定试验及多种现代生物学技术,目前已经确定了抗病基因位点的大致区间。多位来自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的专家,在这里长期进行技术支援和指导,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育种材料,并进行育种实验,目前已经有多个选育的品种,在进行国家区域试验。

 

“这是一种院市合作的新模式。”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通过与地方合作,推动科技协同创新,推动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同时,将良种、良技、良法向基层一线延伸,提升基层农技人员和当地专家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

 

据悉,2023年,中国农科院与石家庄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院市合作进一步深化,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与石家庄市科技局制订了“2023年石家庄市与中国农科院合作专项项目”,加快优秀科技成果、先进适用技术和人才转移转化,促进现代农业自主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院市合作推动农业现代化

 

而随着院市合作的深入,包括粮食、蔬菜、禽畜等多个领域的农业科研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逐渐落地。据悉,在过去一年中,建立了3个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高产高质高效示范区,引进示范设施蔬菜新品种72个,花卉新品种20个。同时在赵县实验基地建成了中国农科院成果示范“科技小院”,作为中国农科院专家示范推广科研成果的工作场所,并为研究生研究课题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院市合作的模式,打破了原有以课题组为单元各自为战的局面,建立了适应当地的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评价平台,促进了优异品种和优秀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比如由育种家和栽培领域的科学家,联合进行栽培技术匹配鉴选试验,可以更好地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们正在探索更广泛和深入的合作,让科技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力量,更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更快推动乡村振兴的事业。”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