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作者: 张萌,译者:史可鉴,版本: 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2月


推荐理由:


在传统社会,绝大多数建造工程都需要用到木材。这些使用领域包括宫殿、寺庙、居民住宅,以及桥梁等交通设施和防御堡垒等军事设施。可以说,没有木材,也就没有我们今天能在现代城市见到的物质遗产。这就产生了庞大的用材需求。青年学者张萌的《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向读者描述的,是中国清代时期的木材市场,她的研究试图揭示围绕木材的生产制度、产权制度和金融市场。这并不是简单地以“老生常谈”的方式回答传统中国的国家(state)与市场、制度与文化的二元结构如何互动。

以木材的生产周期这个特征为例。虽然用材需求无处不在,可随着砍伐的加快和扩大,被砍伐的森林必然会逼近枯竭的边缘——先秦文献《伐崇令》对此就有警惕。培育树苗、种植树木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与庄稼或手工业不同,木材的生产周期是漫长的,一棵树长成可伐可用的木材得用上二三十年,在那个时候,它可能是一个人的半生,如此漫长的等待,似乎并不能激发人们的动力。何况还有火灾、旱灾等不可抗拒的风险。不过也就是在这里张萌发现了传统市场经济的活跃之处,人们通过把山地所有权、租佃权划分为可以交易的股权,把未来的、需要漫长等待的收益转化为现金流,应对了风险。当然,这只是木材市场的一个方面。她的描述对象既有种植者,也有牙行经纪人、运木工、官员和行会。朝廷如何限制地方官员从木材中获益,行会如何对内行使行规、对外与地方官府谈判,也都是这部木材经济史的一部分。读者从中可读到木材市场的金融史、行业史,也可读到传统中国的市场发展史,在那里,市场绝不是人们时常以为的“无生机”。


作者/罗东

编辑/李阳

校对/卢茜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