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我是一个农夫,一生耕耘不辍。”在2021年出版的文集《耕耘记——流水年华》的扉页上,严文明如是写道。获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时,他依然以农人自比:“感谢给我崇高的荣誉,我不过勤于耕作,不问收获罢了。”


如今,这个考古界的农夫停下了耕耘的脚步。4月15日凌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4月14日20时1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严文明教授。图/北京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严文明1932年10月出生于湖南华容,1958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并留校任教,1986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曾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史前学与原史学联盟常务委员、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等学术职务。


“严文明先生是北京大学考古学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设计者和领导者,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科体系的创建者,中国考古学科发展的引领者,中国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家,卓越的考古学教育家,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面旗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表示,严文明先生的逝世是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是中国考古事业的重大损失。


记者注意到,今年1月份北京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曾发布消息称,严文明教授获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该奖是论坛对全球范围内享誉盛名、学术造诣深厚、学术成就卓越,对考古学领域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学者颁授的最高荣誉,这是论坛首次将该奖项授予中国考古学家。


在为严文明授予终身成就奖的颁奖词里,“宣传”是一个关键词。在学者与教师的双重身份下,严文明始终致力于将考古的成果与价值传播向更多人、更广阔的世界,在学术研究和学术研究之外的层面,都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科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倡导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并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是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领导者和中国考古学界的一面旗帜。


在北京大学2018年6月推出的《今时彼年|我考北大那些事儿》中,严文明曾回忆自己与北大结缘的故事。“我是1953年考上北大的。高中是在湖南著名的省立第一中学(后改名为长沙第一中学)毕业的。当时我们班的同学有不少报考北京大学,我的第一志愿也是北京大学。”严文明被北大的名气所吸引,“我进了北大,做了北大人,就感到有某种心灵的满足。”


但是走上考古这条路,却有几分意外。严文明表示,1953年正是我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期,同学们都想选择能够在将来为祖国的科学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学科,“我和许多同学都报考了物理系,以为科学的前沿在物理学方面。我们班有七名同学考上了北大,其中五名在物理系,一名在数学力学系,我却被录取在历史系,这是完全没有想到的。”对理科很感兴趣同时颇具天赋,在老师的建议下,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严文明选择了需要理科知识与技术的考古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1958年毕业后,严文明留校任教,承担新石器考古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严文明选择新石器考古作为自己教学科研的主要方向,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教研室的实际工作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新石器时期“最能反映考古学特点”,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又没有别的学科知识可以依靠,需要发展一套考古学自身的理论的方法。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官网资料显示,严文明长期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洛阳王湾遗址、河南大司空村遗址、山东长岛北庄遗址、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的田野考古和室内整理工作,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考古学文化谱系、聚落形态、文明起源、农业起源等方面都有所创获,在多个方面引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


在2022年5月庆祝北京大学考古100年、新中国考古专业教育70年的会议上,严文明曾提到,北大考古教学除了课程教学,还特别重视田野考古实习,“我们对新中国考古专业教育70周年(的成绩)比较有信心,成绩还是很大的。但是我们坚持守正创新、笃行致远,后面的路还很长很长,所以同志们还要共同努力。”


记者了解到,为沉痛悼念严文明先生,北大将在该校红五楼5101室设立灵堂,4月15日12:00—18日17:00接受吊唁。同时,4月18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