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徐彦琳)分辨鸦片大麻、了解新型毒品、学会在毒品面前保护自己……4月16日,北京市第八中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八中附小)的学生们上了一节禁毒公开课。作为安全生产月的系列活动,西城区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民警和陶然亭禁毒工作站的社工们走进校园,为同学们带来一节“青春不‘毒’行,携手向未来”的公开课。全校1000余名小学生以线下和线上的形式参与其中。

“同学们,你们知道毒品都有哪些危害吗?”公开课刚开始,负责讲课的杨警官就向同学们提出了问题。“吸食会让人上瘾”“会影响正常的社交”“会影响心脏,甚至让人死亡”……八中附小三年级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他们眼中毒品的危害。杨警官表示,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但毒品的危害远不止于此。


杨警官让同学们分辨毒品模型。新京报记者徐彦琳 摄


课堂上,杨警官带领学生们逐个认识分辨鸦片、大麻、冰毒、摇头丸等毒品。“当同学们在户外看到一些疑似罂粟、大麻的植物,觉得很可疑,可以及时报警,交给警察来处理。”杨警官说道。

此外,杨警官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新型毒品”。为了逃避警察的缉查,犯罪分子把毒品伪装成可乐、奶茶、曲奇饼干的样子,让毒品变得更加隐蔽难辨。“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分辨。如果想吃零食,一定要去正规的商场、超市购买。”


接着,杨警官又让同学们猜测一下1克毒品多少钱?同学们从几块钱猜测到几万块,当得知1克毒品的价格高达数千元,同学们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毒品价格昂贵,吸食的人负担不起,就会去借钱,甚至走向犯罪。最后家破人亡。”杨警官讲道。

杨警官还用案例讲解遇到毒品时如何拒绝毒品、保护自己。“希望大家永远都不会用到这些知识。”


“之前只知道鸦片战争,今天了解到了更多类型的毒品,也对它们的危害有了更多认识。毒品真的非常可怕,一定不要碰。”八中附小三年级的米诺听完课后说道。


杨警官教学生们分辨新型毒品。马然 摄


“许多人可能觉得禁毒工作跟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好像我们的生活中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但实际上,看不到并不等于不存在。尤其小学生在对世界探索的过程中,有很强的求知欲,我们更应该防患于未然。”杨警官对记者说道。近期,浙江金华就有2名小学生在游玩时发现罂粟花并报警,帮助铲除毒株339株。“之所以他们能去报警,是因为能识别出来。如果我们能够起到这种传播作用,让孩子们有这种意识,我觉得是很好的。”


杨警官介绍,在西城区,禁毒委员会防止犯罪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走进校园和社区,通过各种宣讲活动,把禁毒知识传播给每一个人。“通过一个人去带动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连成片,把知识传播得越来越广,无形当中筑起一道禁毒的屏障。”杨警官说道,“在西城,我们跟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联系,通过‘警校合作’的方式走进更多校园,让禁毒教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


八中附小校长李咏梅介绍,在八中附小,学校通过三个层面来进行禁毒教育。首先是用好学校的宣传资源,通过升旗仪式、禁毒日教育活动、校园广播等形式,让同学们了解关于毒品的知识。此外用好课堂的主阵地,通过一些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还有道德与法治课、科学课、心理课等学科渗透,来完成对孩子们的禁毒教育。第三是家、校、社携手,父母言传身教来扣好孩子们的第一粒纽扣,用好社会资源,带领孩子们参观附近的禁毒场所。


“学校特别希望通过这样的禁毒教育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告诉学生要珍爱生命。”李咏梅表示,“最终,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学生们健康的生活情趣、作为未来接班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学会如何保护好自己,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影响别人。”


“警校合作”,让禁毒知识进更多校园。马然 摄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