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然是指在学校学习的人。但这二字也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即:学生学生,就是要先学会生存,学会在自己身处的时代与社会中生存。在此前提下,学会生存很重要的是还需要学会选择,比如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求学路?进什么样的职场?过一种怎样的人生?等等。显然,这是关系到每个人一生幸福的重大事情,需要早做准备,早做规划,尤其需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来把握自己的前途、命运。

《做幸福的普通人》,作者:姚莉,版本: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出版社 2022年10月。姚莉,百年职校创始人,理事长。

什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在《你这辈子最大的成功,是有能力培养一个拥有幸福感的孩子》一文中,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介绍,197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教授在研究中发现,那些特别成功的人,做到自己事业极致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比别人高,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学历比别人好,更不是因为他们的家境比别人优越,唯一能够概括这些各行各业领军人物的特点是:他们做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时候,能够沉浸其中,物我两忘,酣畅淋漓,如醉如痴,忘掉时间,忘掉空间。这种全神贯注而产生的快乐心理体验,被米哈里称为“FIOW”,彭凯平将其翻译为“福流”。

“福流”是一个学术名词,但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理解,就是做自己喜欢又适合的事情,那种专心致志快乐愉悦的感受,就像幸福的暖流在全身涌动。为什么呢?因为兴趣使然,因为家国情怀,因为渴望探索与创造,因为充满自信,因为是成功的体验。这是他们的创造与幸福之源。

显然,让孩子拥有幸福,是父母们内心深处的强烈愿望,却在面对现实时有些茫然。实际上,无论是中国的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还是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都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是成功的人,就是幸福的人。然而,仍有不少家庭与孩子,不了解国情与社会需要,也不了解自身的特长与爱好。数年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与搜狐新闻客户端、手机搜狐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10005人参加)显示,当初在报考高考志愿时,67.0%的受访者并不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67.9%的人承认,自己是“盲目的”;71.2%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92.1%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学生盲目选专业的情况很多,其主要原因有:高中阶段只注重学习,社会信息闭塞(57.9%),对高校专业了解有限(41.6%)。

对于不少青少年来说,职业教育是其发展必修课,也是人生幸福课。百年职校是中国首家全免费的公益职业学校,它的教育理念独特而有意义。“做幸福的普通人”意味着它的教育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而非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一门技能。为了实现育人目标,百年职校从培养习惯入手,姚莉说:我们倡导中国的传统理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这里,“扫除力”是一门大课。学生只有先学会生存,才能承担责任,奉献他人和社会。难能可贵的是百年职校坚持以国际视野面向未来办教育,在教育创新上不懈努力。书中以大量案例介绍了百年职校如何为适应数字时代职业快速变化的特点,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和终身学习能力,值得同行们研究、思考。特别有趣的是这些案例还以多媒体的方式,把真实的画面带给读者,使读者身临其境。职业教育是创造价值的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终身教育,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百年职校的故事给予我们新的启发。

我们摘编整理了《做幸福的普通人》中的《学生要先学会生存》与《三个学生的故事》,与大家分享百年职校的教育故事。本文经出版方授权刊发,因篇幅限制,内容有删节。

大眼睛的谢过

2022年春节过后上班第一天,我收到了谢过的微信。他要离开北京返回家乡,临行前想与我见面。按照他的话说,是要“当面表达感谢”。

对于谢过,我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是2005年夏天百年职校在北京创办时第一批报名的学生。他有一双特别的大眼睛。我在他就读的那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被这双大眼睛吸引了,因为这让我想起希望工程宣传画上那双著名的大眼睛。不同的是,谢过的眼神中多了一些忧郁和迷茫。我知道,他不同于一直在乡村的孩子,他已跟随父母在北京生活了好几年,其间辗转更换了几所不同的小学和初中。当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主持人苏京平老师的《人生热线》节目,曾专门请他和另外两名同学到直播间做访谈。当时他湖南口音挺重,苏老师问他为什么要学习空调维修技术,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挣钱,帮助父母。”

那天,谢过来到我的办公室。看见他,一种不可言喻的“历史感”不禁油然而生。“已经是男子汉啦!”我拍着他厚实的肩膀说。当年因为他个子小,长得也特别显小,总觉得他是小学刚毕业的孩子,去实习都怕被人误以为是童工。而现在的他已经是11岁女孩的父亲了,微胖,完全是中年人的样子,时光好快啊!

“你父母都好吗?”见到谢过我马上想起他的父母。记得当年家访时印象很深的是这对夫妇非常年轻,比起北京同龄孩子的家长,从农村来北京务工的家长们都普遍年轻。还有一个印象是他们非常忙碌,两口子在不同公司打几份工,工时排得满满的,几乎每一个小时都要排上班,以换取收入扶养家乡的父母和儿女。

现在想来,不就是因为这样的勤奋,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才有如此快的成就?中国农民工的付出举世瞩目!谢过的父母毫不犹豫地给孩子报名了百年职校,说孩子有了在城里继续学习的机会,还解决了学费问题,非常开心!

“这几年他们回到老家了,生活得很好。我给他们投资开了一个小超市,一边带着我女儿,一边有点儿事干。没想到春节前我妈得了脑梗,需要人照顾。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北京,也该回去照顾父母了。还有女儿,马上也要上中学了,都需要人… ˇ”谢过一口气说了很多。

“应该回去,照顾父母是最重要的责任啊!”听到谢过还为父母投资开了小超市,我很高兴。当年,这对夫妻把孩子送到百年职校,解决了教育和就业问题,现在,有儿子经济上的支持,自己能够回到家乡养老,这样的结果对我来说有一种实验成功的兴奋。

百年职校办学初期,与数不清的相关人士讨论过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当时不少人忧虑,我们的城市容纳不下那么多农民工,万一都来北京上学,会不会成了城市的社会问题?我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凭着朴素的直觉说出我的看法:如果农民工子女得不到教育,那才是整个社会的大问题!

还记得在2005年办学之初,我去爱尔兰考察职业教育时,参观了不同的职业教育机构,除了免费学习,政府还创办了给学生“发工资”的职业学校。为鼓励辍学的学生返校上课,采用打卡制度,按到校上课的考勤时间发放补贴。为了让年轻人学习,接受教育,竟然还按小时发工资?那情景给我很大震撼。我们不厌其烦地宣传“教育照亮人生,技能立足社会”,不就是让这些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能够经济上自立吗?我相信,当青年人接受了教育,有了技术,找到能够自立的职业,就成为了城市新移民,农民工的不少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如今,我们学校很多毕业生不仅实现了自我成长,还改变了家庭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父母也大都离开城市回到乡村,享受“退休生活”。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我都会有一种我们的工作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喜悦。

“要走了,这些年总的来说,感觉过得怎么样?”我有意识地想做点毕业生情况调查。

“很快乐啊!说实话,我真的不想离开北京!我很喜欢这里的工作。”谢过已经是物业公司的工程维修主管,是技术骨干,十几个员工的领导,话里透着不舍。

“回去也许有更多的创业机会呢!你都投资了小超市,看来很有创业意识。现在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你是有技术专长的人,在老家说不定真能有更好的机会……”


“除了母亲的身体,还有女儿的教育也是个大问题。她不太爱读书,考试成绩一般。”谢过说着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可能有些孩子就是不适合坐着读书,适合动手。要找到孩子的特点,不要逼孩子啊!”我习惯性地又摆出了自己的“教育观”。其实谢过都明白,他自己就是典型的案例。听说他曾经与同期校友王林抱怨过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结果被王林数落:“你当时数学考试还不及格过呢,现在不是也挺好嘛!”

“我想,万一孩子成绩不好,就让她上百年职校?”谢过好像在征求我的意见。我很吃惊,他居然都计划到几年后了?显然他是给孩子的教育设计道路。

“要是过去,还真不够条件,因为你如今已经不属于贫困家庭了。但现在职业教育全面免费,招生没有定向贫困家庭这个硬性条件了。百年职校说不定真可以接收你女儿,但是你这个态度不对!”

谢过不解地望着我。我笑着说:“咱们百年职校可不是专门接收成绩不好的学生啊!成绩不好就上职业学校,你这想法也太有损百年职校毕业生的形象了吧?”

“我不是这个意思啊!”谢过不好意思起来。他不善言辞,红了脸。

“你的女儿能不能上咱们百年职校,一要看她对百年职校的专业是不是感兴趣,二要看她是不是适合。当年你就是因为想当空调工才报名百年职校,也坚持了下来。你原来的中学同学因为没有兴趣就没来,对吧?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她是不是适合学习那个专业。学校进行入学面试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适合也无法学好。上职业学校与上高中是一个道理,都要看学生的意愿,还有适合不适合。”说着说着,我把谢过当成了学生家长。

也对,他很快就是一个中学生的家长了。

“明白了,谢谢姚妈妈!”这一番大道理说得谢过差点忘了来意。他见我说完了,马上说道:“我今天来向您告别,主要是表达我的感激。因为您的支持和百年职校给我的教育,我才有今天……”

“也是因为你的努力和坚持!没有你自己的努力,什么教育也发挥不了作用啊!”我笑道。

“说不定过几年,我还会回北京来。”他也笑着说。

看着他自信的神态,我从心底里感到欣慰。其实他遇到的问题就是当下很多人的“标准焦虑”——人到中年,老人生病,孩子学习不好。但谢过没有一点儿抱怨,他迅速做出决定:回到家乡照顾母亲;女儿考试成绩不好,就去寻找其他她喜欢学习的东西。老实说,谢过在百年职校不是特别引人注意的学生。如果用一个旅行团来形容一个集体的话,他属于那种不声不响慢慢行走的人。但他一直是学校的积极校友,春节前刚刚把技能大赛获得的奖金5000 元捐给了百年职校。


教育成果“特展”

那个夜晚,百年职校招生的消息,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苏京平老师的《人生热线》节目一经播出,第一个打来电话报名的就是王林的妈妈。王林后来成为百年职校的学生会主席。他是那种典型的好学生——听话,懂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他到百年职校是因为母亲生病,治病借了很多钱,家里负债再没钱交学费了。王林主动放弃已经考上的重点高中,到北京的建筑工地打工还债。为此,他妈妈一直觉得对不起孩子。爱听广播的她是苏老师节目的粉丝,得知百年职校免费职业教育的消息后,马上行动,督促王林报名上学。这位妈妈是村里的文化人,高中毕业,爱读书,自己没有上成大学,但对孩子的教育极为重视。当时王林的哥哥靠助学贷款支持,正在大学读书。老二王林却因为自己的疾病不得不辍学,这对她的打击很大。我记得王林来报名的时候精神不振,两年在工地打工的经历已磨灭了他想当工程师的梦想。但是王林的妈妈带着病,反复联系我们,说职业教育对王林非常合适,他一定能学好技术。看到这样重视教育的母亲,也给了我们很大鼓舞。毕竟让孩子放弃打工,家庭收入也是受影响的。为此,我们特别邀请这位急切让孩子上学的母亲来北京参加开学典礼,并作为家长代表发言,希望她的故事能鼓励更多的家长。王林妈妈那时脸色暗黄、浮肿,刚一开口就哭了起来……

与很多学生一样,王林从实习开始就给家里寄钱,毕业后更是极大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不仅帮助家里还清了债务,连母亲的疾病和心病都一起治好了。后来我见过她几次,气色越来越好。王林很争气,边工作边学习,好消息不断传来:他不仅被评为北京市的优秀技能青年,拿到了本科学历,还在郊区买了房,买了车,当然还谈了恋爱。

2016年暑期,百年职校召开管理年会,我在日程里增加了一项内容——参观百年职校教育成果特别展示。来到北京参加会议的校长们都在问:“到哪里去?什么特别展示?”“到时候就知道了。”我卖了关子,故意不说,还让北京的同事们保密。上午的会议结束了,我告诉大家:“午饭时间,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正式开始。”一行人带着好奇心兴致勃勃地坐上车,一路还在议论着这个特别展示。到达一个小酒店,看到王林和几个百年职校的校友正在门口欢迎大家,不禁诧异,直到步入饭店看见了大红喜字,才有人脱口而出:“啊,这是来参加婚礼啊!”

是的,两周前王林给我发来邀请函,请我参加他的婚礼。10多年来,我们的学生们从就业、升职到结婚、生子,发生了很多美好的变化,但因为精力和时间有限,为了确保像在学校里一样“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同学,我选择不参加任何毕业生的婚礼,而是在心里为他们祝福。但是王林的婚礼邀请函却给了我一个灵感。当时我们正在筹备学校管理年会,随着百年职校在京外地区一个又一个复制,管理年会已成为重要的培训活动。王林的婚礼恰逢此时,我想这对各地百年职校团队,特别是刚加入百年职校的新同事正是一次熟悉学校的好机会,让大家看看百年职校第一期的学生现在是什么状态,听听家长和校友直接分享在百年职校的学习经历和就业后的进步,会是一次特别“落地”的培训。于是我把这个婚礼列入了会议日程。王林是大家熟悉的学生,新娘是百年职校第二期毕业生赵会英。来参加婚礼的除了两个家庭的家人外,大都是百年职校的校友和老师。王林妈妈是百年职校的“名人”,她在第一次开学典礼上代表家长发言的照片一直挂在北京百年职校的墙上,所以各地百年职校老师也都非常熟悉她。当年给王林上课的老师们也都来到现场,婚礼变成了百年职校团队的大聚会。婚礼进行曲的音乐中,伴郎伴娘簇拥着新郎和新娘走到台上。没想到,伴郎团队一下子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好帅!大家不约而同发出了声声赞叹。仔细一看,原来都是不同时期毕业的校友们。他们身着黑色礼服,各个英俊潇洒,好像专业的礼宾队。那一瞬间我有些恍惚了,好像回到了10多年前刚刚办学的情景——那时看到一些同学喜欢蹲在学校的墙角,好不难过!为了让孩子们有挺拔的身姿,舞蹈专业的志愿者老师,还有航空公司的培训经理,都来学校讲课、训练,他们下了不少功夫。我暗自赞叹王林的组织能力,能把校友们都聚集到一起,真为婚礼增色!看到这不曾预料的一幕,我不由得更为这样一个展示的创意而得意了。

王林爸爸代表全家讲话。虽然与王林妈妈很熟悉,但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王林的父亲,一个典型的北方男人。当年他为了给王林妈妈治病和三个儿子的教育,自己一人在外打工,担着扶养全家的重担。现在三个儿子都工作了,没有了经济负担,自己从工地回到老家,可以好好陪伴并照顾家人了。听他讲话我才发现,他也是一位思维非常清楚、讲话很有条理的家长。他感谢百年职校改变了他的家庭,让王林拥有了现在这份幸福,连儿媳妇都是百年职校的毕业生。他赞扬了百年职校的教育,让年轻人有了自信,学会了承担责任。他嘱咐儿子和儿媳好好工作,彼此珍惜。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大道理,但听着就像百年职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

婚礼上,王林父母过来给我敬酒,并一再表示感谢。我特别对他们说:“真的不用谢我,这是王林妈妈的英明决策,改变了你们一家人的生活。”高兴之余,几位年纪大些比较讲究习俗文化的校长,埋怨我为什么不告诉大家这个大喜事,说没来得及给新人送上礼物,有些不合适。我哈哈大笑:“为了给大家一个惊喜啊,好让各位感受最真实的教育成果啊……咱们能来,心意就到了,也让这个婚礼格外有意义!”这是真心话。当我告诉王林不仅我会来参加婚礼,还要帮我多加几桌,我要请一批客人来的时候,他的确也没想到他的婚礼会成为对各地百年职校老师们一次喜气洋洋的“培训”。这么多的校长和老师一起来见证他人生的重要时刻,对他也是一个大大的惊喜。这个教育成果特别展示,给各位校长和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结束后,大家回到会议上,还热烈地讨论着这场婚礼。

我对同事们说,当年第一位打电话报名的学生家庭发生的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让大家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职业教育能够给一个家庭带来什么。王林妈妈的决策当时也激励了我们的办学团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真实需求。我们也从王林妈妈身上真正理解了,家长为什么让孩子报名百年职校,他们对学校有什么期待。


文华爸爸

除了王林妈妈,文华爸爸是另一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家长。2018年夏天,在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的脚猛村,我第一次见到了文华爸爸。那个晚上我们在扶贫驻村书记带领下,用手机照明,沿着窄窄的山路拜访了几个苗族学生的家庭。驻村书记介绍说,那位站在路边的长者就是文华的爸爸,他已经在路口等着我们了。当他热情地带我们走进房子的时候,我从步态上发现他的腿有残疾。这与村书记的介绍是吻合的,这是一个残疾人家庭。已经走访过几个家庭,对苗族家庭的住房有点熟悉了,但这一户家庭的灯光更暗些。我们走进的房间有一面是完全开放的,只有围栏没有墙,在一大堆饲料旁的地面上散放着几个小凳子,这应该就是客厅了。刚刚落座,见到一位年轻的苗族妇女从另一扇木门里走了出来。她穿着一件电影上才见过的苗族上衣,还戴了一些头饰,很漂亮。文华爸爸介绍说这是文华的妈妈,我们都有点儿发蒙。陪同的书记悄悄告诉我们她是聋哑人,我的心里咯噔下!按照当地的规矩,家里接待贵宾要穿好“礼服”,她刚刚特地为我们换了这套见“贵宾”的专用服饰。文华爸爸非常健谈,他说特别希望文华能够上百年职校。当我问家里有几个孩子时,文华爸爸一下子兴奋起来,指着一面墙上挂着的几张奖状骄傲地说:“这是文华姐姐得的,她学习特别好,总是第一名,姐姐刚刚参加完高考,现在外出打工去了,给自己挣学费,好上大学。”这时候坐在我身旁的文华妈妈拉着我的手使劲摇着,嘴里发出的声音,我听不清楚。文华爸爸替她解释:“她感谢你们关心文华,如果文华能上百年职校,家里对两个孩子就都放心了。”

“你想上职业学校吗?”我转向文华。文华个子不高,一直靠在围栏杆上,没有说过话。“我想学厨师。” 他的回答出乎意料。

我很高兴,一个初中毕业的孩子,自己对未来从事的职业能有明确的想法,还真不多见。文华爸爸接着说,文华不爱说话,喜欢动手,学习一门技能应该没有问题。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家庭,虽然父母都有残疾,但他们对儿女的教育是健康的。

很快,文华就来北京上了百年职校。实在地说,北京学校的厨师专业是一个创新项目,那一年,是专门给文华和几个同样喜欢当厨师的同学开辟的新专业,其中基础素质和艺术类学习占据了更多时间。文华在大家帮助下慢慢进入了状态,整个人变得活泼开朗起来。我们有一批五星级酒店做后盾,学生们可以在真实的酒店里学习烹饪技能。但也有的同学一旦进入了酒店的实操场景,反而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职业,甚至提出想改学别的专业。而文华是真心喜欢当厨师,假期勤工俭学都坚持到餐厅厨房去工作。实习时,负责联系实习单位的赵磊老师专门帮他联系了“文华东方酒店”餐饮部,还对他开玩笑说:“文华,那酒店就是咱的名字,得好好干!”这成了大家的笑谈。文华毕业后真的就留在了这家五星级酒店,我们都很为他高兴。

毕业典礼上我看到了文华,他完全不是我在雷山家访时见到的那个羞涩的小男孩了。只见他穿着白衬衣,打着领带,自信地微笑着,很有大饭店厨师的范儿。这让我不禁想起他刚去实习的时候,只能从“打荷”(整理菜)开始训练。我们还一直有些担心,怕他坚持不下来。当听说他能独立上两道菜的时候,大家都为他欢呼,那天学校办公室里都有了一种欢庆胜利的气氛。现在见到文华,我不禁问道:“文华,现在能上几道菜了?”文华似乎有点儿不知如何作答,笑笑说:“好多菜都能上了!”面对我这样的非专业提问,文华也只能照顾我的情绪给予安慰性的简单回答。其实文华在单位里已很有人气,不但能够独立上岗,还因为积极主动、踏实肯干,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看得出,他自己也乐在其中。

题图为纪录片《大学》剧照。

原作者/孙云晓 姚莉

摘编/ 张婷

编辑/张进

导语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