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1日,第十三届(甲辰)恭王府“海棠雅集”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举办。活动由“海棠雅集文献展览”“第十三届海棠雅集诗词交流活动”以及“学术研讨会”三部分组成。来自全国各地诗词界、艺术界、文化界的近90位诗家学者同赴盛会。


20日上午,古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钊先生一曲清雅悠扬的《渔樵问答》拉开了活动的序幕。随后,众诗家通过抽签配对的方式结为诗友,围绕“海棠雅集走进浙东唐诗之路源头渔浦”这一主题吟诗唱诵、互换礼物、交流心得。


此次海棠雅集活动共征集到400余首优质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海棠雅集”举办的过程中,作为中国历史经济文化底蕴最深厚的街道办事处之一的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与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签订《友好交流合作协议书》,双方表示将在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互助互促,共同努力推动两地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4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第十三届恭王府“海棠雅集”活动现场,89岁的古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钊先生在进行古琴表演《渔樵问答》。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历史:曾一度中断,2011年正式恢复


恭王府“海棠雅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恭亲王奕訢的孙辈溥儒(心畲)、溥僡(叔明)时期。府内花园中曾有几株百年海棠,称西府海棠。


启功在 《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中说:“由于居处较近……也常到萃锦园中,登寒玉堂,专程向心畬先生请教……每年萃锦园中许多株西府海棠开花的时候,先生必以兄弟二人的名义邀请当时的若干文人来园中赏花赋诗。”


朱家溍形容恭王府海棠:“两行十余株大海棠树,盛开时如一条红巷。”“溥儒居住时,每年春天请友人赏海棠,即席分韵作诗。”


20世纪30年代,恭王府成为辅仁大学的校舍。其间,辅仁大学校长陈垣遍约京城学人到此相聚,王国维、余嘉锡、陈寅恪、鲁迅、顾随、张伯驹、沈伊默等名宿巨擘都曾流连于此,吟诗作赋,成立了“海棠诗社”。


此后,“海棠雅集”因故中断,尘封长达数十载。2010年在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的倡议下,恭王府博物馆积极响应,2011年“海棠雅集”得以恢复。至此,已成功举办十三届。


值得一提的是,“海棠雅集”还与叶嘉莹先生及南开大学有着很深的渊源。“早期,叶嘉莹曾在辅仁大学求学,晚年定居南开,为此,南开大学修建了迦陵学舍。十年前的11月,恭王府博物馆将府内的两株西府海棠移植到南开的迦陵学舍。留下了一段被叶嘉莹先生誉为‘春天开花、秋天结果’的友谊佳话。”作为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李锡龙深情讲述了这段往事。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与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文化合作签约。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特色:恭王府“海棠雅集”首次走出京津冀


伴随谷雨时节的到来,今年的“海棠雅集”如约而至。不同以往的是,这是“海棠雅集”第一次走出京津冀,走进浙江萧山义桥。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我们希望将过去只有一小部分人参加的活动,通过推广,发挥更广泛的影响力,让大家感受到诗词的文化魅力。”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冯乃恩向记者表示,“这如同恭王府一直以来践行的理念——博物馆不仅仅是关起门来办展览,更要敞开大门走向社会。”


钱塘江诗词展示馆里,记录着义桥镇丰厚的文化底蕴。义桥,古称渔浦。地图显示,浙江省有“四条诗路”——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和大运河诗路,而浙江萧山义桥镇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源头,且处于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浙东唐诗之路的交汇处。


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向记者介绍,浙东唐诗之路是最古老的一条诗路。它从杭州起源,经过绍兴、宁波等,而宁波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浙东唐诗之路能够形成,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去浙江天台朝圣,留下了很多诗篇。”


义桥也是浙江省首个“中华诗词之乡”、首批“诗路名镇”。“义桥渔浦以独特的地理环境、秀丽的湖光山色,使得谢灵运、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等100多位古代诗人流连忘返,留下了240多首精美诗篇。”萧山区义桥镇党委书记陈钢介绍。


“‘海棠雅集’作为全国范围内规模大、规格高的诗词文化活动,是文人雅士吟诵诗文、切磋学问的集会,也是激发灵感、传承文化的平台。我们希望,借助这样的机会,推动形成一批展现义桥山水风光的优秀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义桥、走进义桥、爱上义桥。”陈钢说。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学生表演民乐《采茶曲》。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观点:利用古诗词来美化乡村、诗化景点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义桥,想到了唐代诗人宋之问写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曾经获得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的彭敏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作为活动主持人,他出口成章,用诗词串联起了整场活动。


“我不想把诗词和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的意义拔得太高,对我来说,诗词就像打台球、斗地主,能够在我彷徨寂寞的时候给予温暖的陪伴,让我在琐碎的工作和生活之外,能有一个天马行空、恣意纵情的机会。”他表示。


当下的时代,如何更好地利用诗词?


周文彰向记者表示,当下的文旅热,为古诗词的利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光靠自然山水,人们可能不会再来,而文化经典才能让人流连忘返。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也是多年来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获得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些古诗词来美化乡村、诗化景点,让这些诗词走进千家万户。”


同时,周文彰也表示,当今的诗词发展存在一些“厚古薄今”。“当下人为浙东唐诗之路也写了很多诗篇,其中不乏精美的诗篇,可惜展现得不够,希望当下诗人所写的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广。”


“当前,诗词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沈华维说,“当代诗人大多数是业余性的,虽然写作没有硬性要求,也没有压力,但也应当承担起历史使命。不仅诗词作者要努力走出小我,诗词组织也要积极走出小圈子,走进时代、走进生活、走进群众,善于从鲜活的现实场景中提取诗意。”


“同时,要更加关注盘活诗词存量与做大诗词增量,更加关注助推诗词精品和营造诗词品牌。”沈华维表示,“诗词品牌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诗词作品,也可以是诗词活动;可以是诗词作者本人,也可以是诗词组织;可以是诗词活动形式,也可以是传播手段,只要经过检验,在社会上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且有利于诗词事业发展的创新样式就可以成为诗词品牌。”


“这几年,各地的诗词活动不少,诗词大赛、诗词论坛、诗词采风、诗词培训、诗词出版等,这些活动都为普及推广诗词、促进诗词的发展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的活动也是徒有形式、收效甚微;有的活动有始无终,没有下文,缺少后续跟进措施,许多诗词作品只在诗人间小圈子里循环,诗词活动的模式在固有形式内重复,缺少新意和吸引力。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进行改造。”他说。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张牵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