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云南日报》4月21日消息,文山州连续两年群众对卫生满意度均为全国第一。


此外,2023年11月,文山州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省级现场评审。


在今年2月国家爱卫办对全国地级市创卫群众满意度情况测评工作中,文山州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群众满意率达99.49%,得分98.98分,居全国第一。


文山市城区远眺(图片来源:文山发布)


文山州取得的成就,其实是近年来云南省实施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四年,云南省连续推出了两轮爱国卫生运动。


2020年,云南创新开展了“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省级财政投入65亿元,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实现全省所有的县达到国家卫生县城标准。


2022年,云南接续实施“绿城市、治污染、除四害、食安心、勤锻炼、管慢病、家健康”爱国卫生新“7个专项行动”,全域打造健康县城。


在云南全省,11.7万座洗手台遍布城区,16万多家餐馆、700余个城区农贸市场达到规范标准,新改建城乡厕所超219万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管理服务中心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


云南省在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推进中取得的成效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今年4月8日,全国第36个爱国卫生月启动暨2024年度“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首站活动便是在云南昆明举行。


州级主要领导带头
做实干家、当“施工队长”,当好“扫地书记”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东南部,南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438公里。文山州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等11个民族,2022年末全州常住总人口为345.4万人。


说起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县城建设,文山州其实是基础差、底子薄。文山州副州长田燕表示,文山州曾是一片集“老、少、边、战、穷”为一体的土地,改革开放比内地整整晚14年。


2020年7月以来,文山州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7个专项行动”为切入口,全域全面开展国家卫生县城(城市)及卫生乡(镇)创建。通过积极拼搏、艰苦奋斗,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全州人居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山对标落实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州级主要领导带头做实干家、当“施工队长”,当好“扫地书记”,从扫地这个小切口,带动全州干部群众全民参与、全域行动。


文山州还涌现出“银发志愿者”“兵哥哥志愿队”“市民观评团”等一批典型,群众从以前的“发动不起来”到现在的“停不下来”,很多村寨从过去的“走不进去”到现在的“走不出来”,向上向善向美向好成为一种自觉,三年内实现了国家卫生县城为零的“空白州”到八县市全部达到国家创卫标准的“满堂红”,彻底撕掉了文山“脏乱差”的标签,逐步贴上绿美的标签。


田燕说,如今的文山,群众卫生健康意识得到增强、卫生健康文明习惯逐渐养成,城市治理水平得到提升,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随满随清”,市容环境干净有序,城镇旱厕全面消除,公厕管理规范有序。


“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环境好了,精神面貌也会更好。”田燕说。


图片来源:文山发布


“家乡变得认不出来了”


位于文山州文山市的河滨农贸市场,是文山州建成最早、周围居民居住最集中、基础设施设备最老旧的农贸市场。以前,进入市场光线昏暗,污水横流,晴天灰尘漫天、雨天泥浆满地,进一次农贸市场都要全副武装,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脏乱差”成为这个农贸市场的代名词,一度也被列入关闭取缔的“黑名单”。


开展爱国卫生“管集市”行动后,地方结合周边群众需求,为这个市场量身定制了特色化的改造方案,广泛征求并吸收了市民和经营业主的意见,也对许多质疑作出了正面回应。经过改造提升后,现在逛河滨农贸市场就像在逛超市,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光线明亮,划行规市、分区明显,商品琳琅满目,摊位菜品摆放整齐,地面无污水,垃圾及时入桶,明码标价,熟食销售区设置并正确使用“三防设施”,整个农贸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改变。


老百姓开玩笑的说:“这是农贸市场吗”?


此外,农贸市场还充分利用夜间闲置时段,引入各地特色小吃摊,逐渐形成文山又一网红打卡点。


而在“治污染”行动中,文山州同样给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2023年,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2.66%,较2022年提升37个百分点,全省排名从第11名提升至第3名,提前两年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文山成立州委书记和州长任“双组长”的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整治工作,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并配套技术指南、工作目标表及治理模式。每月定期开展“绿美文山先锋行”等活动,由各级党组织书记带头、1.34万个党支部16万名党员示范带动,带领全州干部群众开展污水治理、环境整治。


文山州97%以上国土为山区或半山区。当地立足实际,近城镇建成区坝区村庄推行纳管处理模式,村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与城镇管网统筹建设、有效衔接,依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处理,有效降低成本。


生态环境敏感区半山区村庄推行集中设备处理模式,采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强化预处理+人工湿地处理、强化预处理+生态处理等治理工艺,提高治理效率。


集中连片村庄推行“农户小三格(住户三级化粪池,三格设计容积比为2:1:3或3:1:3)+集体大三格(村组三级化粪池,三格设计容积比为2:1:3或3:1:3)+氧化塘/湿地”生态处理模式,促进资源化利用。


小、散山区村庄结合农村厕所革命,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就近就地消纳,变污水为“施肥水”“灌溉水”“景观水”。


图片来源:文山发布


此外,文山州还推行“以废治废”模式,实行牲畜粪污“干湿分离”。有效利用闲置沼气池、小水窖、小水塘等,先后将78638座废弃沼气池改造成化粪池和灰水沉淀池,将358个臭水塘、废弃小水窖改造成村内小景观,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


除了坚持环境整治,文山州还与促农增收相结合。各地发展了一批盆景村、兰花村、药材村、多肉村等庭院经济示范村寨,促进农户年均增收上万元。


这些年,文山州许多打工回乡群众感叹“家乡变得认不出来了”。


文山州统筹推进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完成全州1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改建239座,户厕改建40810座,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22年的43.98%提升至66.75%,全面完成省级下达任务。全州镇区垃圾设施和村庄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分别提升58、60个百分点至98.94%、91.2%。群众自发就地取材建成美丽庭院2.55万个,小菜园、小果园等1.81万个,很多村寨实现从脏得“走不进去”到美得“转不出来”的蝶变。


“食安心”
把破解早餐难题作为突破口


“食安心”是关乎民生的大事。


据介绍,以前的文山早点从源头到餐桌的监管都是粗放型的,食品安全隐患点多、面广。面对这一问题,文山州大力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联合食品安全各相关部门,从米线的制作原料大米、制作“帽子”的原料畜禽肉以及制作各种佐料的种植养殖开始,加强食材源头严防。

在破解了“吃”文山早点难题的同时,文山州以散装白酒整治作为“三小”食品整治的突破口,在“喝”上下真功夫,推出了对白酒加工小作坊进行升级改造,推动白酒小作坊转型升级。

“文山州在农贸市场经营环境和服务水平上,通过改造提升、综合整治,促进文山州农贸市场硬件提档、管理升级,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文山州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的云南,正由城乡环境整治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变。

文山州在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设置了慢性病管理中心和一定数量的心脑血管救治站,定期开展体检监测、随访、健康教育等工作,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落实18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糖制度,并开展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因监测等慢性病监测工作。


在绿美建设方面,文山州推广“自建委员会”等经验做法,动员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累计发动群众1000余万人次,植树260万株,8县(市)都是绿美城市省级试点,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城市方面,文山州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等因地制宜建设了100多个让人“进得去、有得看、留得住”的口袋公园,形成了“绿影环绕”,等等。通过努力,全州新增城市绿地面积约50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42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4.85%、建成区绿地率达36.9%。


图片来源:文山发布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今年3月,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给人民网网友回信时回答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王宁在回信中说,除了文旅的“热度”,更应该有生活的“温度”,特别是解决好“一老一小”等民生问题才能让老百姓的生活“热辣滚烫”。


对于“一老一小”这样的民生“必答题”,文山州把工作做细做实,让群众切身体会到幸福感的提升。像抓脱贫一样,文山州精准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动态管理。在全州1002个村(社区)全覆盖建成5170个“少年儿童之家”活动点,70余万人次儿童得到学习、心理等方面关爱服务。对留守儿童实行干部职工、教师“一对一”“多对一”全覆盖结对关爱,对老年人实行村干部每周“一登门”定期探访。


建成509个农村寄宿制学校“希望澡堂”,让留守儿童洗上热水澡。全覆盖建成“一乡(镇)一游泳池”,解决缺少安全游泳场所问题。在各乡镇均成立社工站开展专业化社工服务。建成心理辅导中心7个、学校心理辅导室701个,配备专兼职教师1976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幸福食堂12个,对60周岁以上老人实行集中供餐并优惠减免。


推进就近就地就业,引进魏桥、神火等一批大企业项目,围绕三七、八角等特色产业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2023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全州铝产业带动就业1.1万人,三七中医药产业带动18.6万人,发展庭院经济35291户,群众就业、看娃、养家三不误。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不仅要让来云南的人们体验“有风的地方”,也要让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样样好”。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云南日报》 文山发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