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前后,点瓜种豆”。一粒种子埋进土里,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一个耕种管收的循环,就正式开始了。

 

种子的好坏,决定着一年的收成,而种子的好坏由谁决定?

 

种质资源,一个不太容易理解的词汇,它也被称为遗传物质,是那些携带着生物遗传信息、且具有利用价值的载体。种子,是最常见的种质资源,但种质资源并非只有种子,还有块茎、鳞茎、芽尖、花粉等,甚至是DNA物质。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也是作物的基因库。从2021年开始,我国开启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这次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已收官,新收集种质资源53万多份,全面摸清种质资源家底,抢救性保护了一批珍贵、稀有、濒危资源。

 

从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到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那些保存着珍贵农作物资源的种质库、种植圃等,无疑是现代种业发展的根基。

 

暮春时节,新京报记者探访了在北京的那些特殊的“种子银行”,和保存在库房里的种子不同,它们是鲜活的生命,是活体保存的遗传资源。和所有农作物一样,正在春光里抽枝发芽,开出灿烂的花。


北京市百合种质资源圃。受访者供图

 

种质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千万年作物驯化历史中留下的财富。无论是农作物野生种,还是传统农家种,抑或是现代育成的栽培品种,都藏着作物亿万年进化中,与自然抗争的秘密。而这些,都是育种中弥足珍贵的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保存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保存方式最完整的国家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副主任辛霞介绍,我国种质资源保存系统包括长期库、中期库、资源圃、原生境保护区等,目前有1个长期库,也就是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还有1个长期库的复份库,15个中期库,56个种质圃,以及2个试管苗库、214个原生境保护区或保护地,此外,还有大量省级资源库、企业自主建设的资源库等。

 

作为活体保存的种质资源圃,保存着那些没有种子或难以通过种子保存的作物种质资源,如无性繁殖的马铃薯、大蒜、百合等蔬菜,再如种子不耐保存的芒果、荔枝、板栗等果类植物,还有那些需要保持其自然演化状态的野生种质资源,如野生稻、野生棉等。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种质资源圃,搜集珍贵的种质资源,以活体的方式长期保存。辛霞介绍,我国前后发布过两批国家级种质圃,最早一批于1986年前后建成,当时有28个,包括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种质资源圃、国家梨苹果种质资源圃等。后来又发布了第二批,“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6个国家级种质圃,保存着7.5万份种质资源。”

 

北京是科研高地,这里汇集着众多的农业科研单位,拥有最多的科研人员,同时也建设了众多种质资源圃。这些资源圃的种质资源,不断为育种家们提供育种素材,它们保存的那些珍贵基因,也正在不断进入各种优质的新品种之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更好的种子,是人类生产更多、更优质食物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在持续推进种业振兴,提升种源的自主可控性。而那些保存在库里、圃里的种质资源,无疑是获得更好种子的根源。为此,记者走进北京的种质资源圃,听科学家们讲述种质资源搜集、保护和利用的故事。在这些种质圃里,孕育着未来更美好的春天。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