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每到过年过节,年轻人回家,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相亲”。往往前一秒还乐呵呵的年轻人,下一秒就变得眉头紧皱。近年来随着年轻人思维的转变,此前颇为排斥的“相亲”逐渐变得可以接受。前些日子,河南开封“王婆说媒”走红网络,“相亲”也成了年轻人之间的热词,甚至变得开始期待起来。


资料图。IC photo


今年3月,单身多年的赵蕾终于决定去相亲了。“距离上一段感情差不多4年了。”赵蕾告诉记者,自己一度考虑过“要不一直单身算了”,为此还经常和其他单身朋友戏称未来选择同一家福利院互助养老。


不过,一次聚会让她原本坚定的心变得犹豫起来。“当时闺蜜因为搬家约了数位好友在新家聚餐。看着大家都是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单身一人的瞬间,内心确实觉得孤独。”而当聚餐结束回到家后,黑漆漆的房间格外冷清,这让她萌生出寻找另一半的冲动,“也想试试那种‘一房两人三餐四季’的生活。”


得知赵蕾的念头后,闺蜜们很快就开始帮她牵线搭桥。那段时间,赵蕾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参加闺蜜组织的各种活动。无一例外的是,活动中除了熟悉的朋友外,还会出现不同的男生。“参加完一圈后,发现原来要走出这一步并不困难。”自己如今已和一位男生互有好感。


“其实年轻人并不反感相亲,只是反感传统套路。”早前曾因父母催婚参加过几次相亲的程珂告诉记者,当和男生在咖啡桌面对面坐着,一板一眼地回答彼此问题时,她感到无比恼火,“就像是互相面试,聊的还是特别私密性的话题,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2021年,90后张静从公司离职后开起婚介机构。在她看来,自己似乎天生就适合这个行业,早前身边几对恋人都是由她撮合而成。“传统相亲方式太过缺乏个性,让年轻人格外抗拒。”张静分析称,婚姻中介尽管多年前就在国内兴起,但往往只是简单地将两个陌生人生硬地凑在一起,“我希望将相亲变成一场欢快的聚会,让彼此先从朋友做起。”


当确定一对合适的相亲人选后,张静通常不会将他们安排在咖啡厅或餐厅等场所,而是拉上两人和公司员工去往周边草地上享受露营、飞盘等活动,“在蓝天白云青草地上,双方可以没有任何压力地进行真诚的交流,加上红娘在一旁的互动撮合,进而搭建起松弛平和的相亲氛围。”


多位年轻人坦言,早前对相亲的认知过于偏执,认为可能是自己没有行情,才不得不沦落到相亲的地步。随着思维的转变,以及身边朋友或社交平台上众多因为相亲而走在一起的故事“安利”,逐渐主动选择起相亲。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追寻爱情道路上,自然对相亲持起开放态度。阅读全文>>>




种质资源,一个不太容易理解的词汇,它也被称为遗传物质,是那些携带着生物遗传信息、且具有利用价值的载体。种子,是最常见的种质资源,但种质资源并非只有种子,还有块茎、鳞茎、芽尖、花粉等,甚至是DNA物质。暮春时节,记者探访“种子银行”,它们和所有农作物一样,正在春光里抽枝发芽,开出灿烂的花。


北京市百合种质资源圃。受访者供图


种质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千万年作物驯化历史中留下的财富。无论是农作物野生种,还是传统农家种,抑或是现代育成的栽培品种,都藏着作物亿万年进化中,与自然抗争的秘密。而这些,都是育种中弥足珍贵的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保存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保存方式最完整的国家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副主任辛霞介绍,我国种质资源保存系统包括长期库、中期库、资源圃、原生境保护区等,目前有1个长期库,也就是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还有1个长期库的复份库,15个中期库,56个种质圃,以及2个试管苗库、214个原生境保护区或保护地,此外,还有大量省级资源库、企业自主建设的资源库等。


作为活体保存的种质资源圃,保存着那些没有种子或难以通过种子保存的作物种质资源,如无性繁殖的马铃薯、大蒜、百合等蔬菜,再如种子不耐保存的芒果、荔枝、板栗等果类植物,还有那些需要保持其自然演化状态的野生种质资源,如野生稻、野生棉等。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种质资源圃,搜集珍贵的种质资源,以活体的方式长期保存。辛霞介绍,我国前后发布过两批国家级种质圃,最早一批于1986年前后建成,当时有28个,包括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种质资源圃、国家梨苹果种质资源圃等。后来又发布了第二批,“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6个国家级种质圃,保存着7.5万份种质资源。”


北京是科研高地,这里汇集着众多的农业科研单位,拥有最多的科研人员,同时也建设了众多种质资源圃。这些资源圃的种质资源,不断为育种专家们提供育种素材,它们保存的那些珍贵基因,也正在不断进入各种优质的新品种之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更好的种子,是人类生产更多、更优质食物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在持续推进种业振兴,提升种源的自主可控性。而那些保存在库里、圃里的种质资源,无疑是获得更好种子的根源。在这些种质圃里,孕育着未来更美好的春天。阅读专题>>>




日前,河南荥阳8岁男孩马场骑马被“倒挂”拖行后死亡一事,引发关注。相关视频显示,一名身穿白色上衣的男童的一只脚疑似卡在马鞍的脚蹬上,身体朝下,脸在地面拖行。其间,马拖着孩子快速奔跑,男童几次撞向旁边的沙滩车车轮、树桩……


马拖着孩子快速奔跑,男童几次撞向旁边的沙滩车车轮、树桩。图/网络视频截图


8岁的孩子就这样命丧骑马体验项目,让人无比惋惜,也令人震惊。因为类似的骑马体验活动如今已经非常普遍,在不少农家乐、景点都存在,且受到游客的欢迎。同时,它看起来也是“低风险”的,可能没几个人会将它与“生命安全”联系起来。


但其实,从这起案例来看,它的安全保障远没大家想象的那么高,甚至可以说是漏洞百出。比如,在男孩被马拖行时,现场视频中基本上看不出有什么专业性的及时干预措施。据孩子父亲透露,“马场的人没给头盔,孩子没戴头盔;要是给了头盔,或许能保住命。”也就是说,孩子在骑马过程中,或缺乏最基本的安全保护措施。


综合以上信息不难看出,这样的悲剧表面上只是偶发性意外事故,但其中所暴露的种种不规范的“疑点”,其实为事故的发生增加了某种必然性风险。


近些年,类似的骑马体验项目安全事故已多次发生。比如,今年1月,广东茂名一5岁幼童参加骑马项目被马甩落骨折;去年7月,有网友发视频称,在河南某景区,一小朋友在体验骑马时从马背跌落,工作人员为保护小朋友遭马多次踩踏;2021年3月,四川乐山一4岁女童在农家乐体验骑马项目时被受惊的马腾空摔倒在地……这些事故有一些共同点,即体验者一般缺乏基本的安全保护措施,同时经营者的资质存疑。


因为不少项目就是由私人老板经营,甚至是以个体户的方式提供服务,从场地要求到安全预案、人员资质等都处于巨大的不规范之中。如这次事发地景区及周边很多人都在做“骑马生意”,他们是否都具备资质,是否事先得到统一的监管规范,令人生疑。而男童父亲事后也发现,这个收费的骑马项目似乎没有相关证照。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旅游体验项目,很多的骑马服务提供者就是景区周边的农民,要求他们统一具备开设马场的资质,可能并不太现实。但起码的安全规范是必要的,诸如安全措施标准,经营资质,对应的政府监管分工等,都应有与其风险保障相匹配的规范。


相关部门也应从现实出发,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监管、标准体系,不能让这么一个有一定安全风险的市场完全游离在规范之外。考虑到当前游客春游热情持续高涨,此事暴露出的一些农村自营景区项目存在的安全隐患,也需加强针对性监管和审核,保障好每位游客的出游安全。阅读全文>>>




据新华社援引多家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政府准备以侵犯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民众人权为由,制裁以色列国防军下属“耶胡达胜利营”。“耶胡达胜利营”是由以色列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和宗教民族主义者组成的全男性步兵营,先前长期驻扎在约旦河西岸,多次曝出侵犯巴勒斯坦民众人权恶行。


这是4月21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希伯伦冲突现场附近拍摄的以军士兵。图/新华社


美联社和英国《金融时报》均称,这将是美国政府首次制裁以色列部队。媒体分析,美以关系可能因此进一步紧张。


美国制裁以军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务院的一个特别小组早在一年多以前就根据“莱希法案”对以军是否“侵犯人权”进行了调查。


这项调查缘于一位年近八旬老人的惨死案。这位老人名为奥马尔·阿萨德,拥有美国和巴勒斯坦双重国籍,2022年在“耶胡达胜利营”一处检查站遭殴打拘禁致死。该案曝光后,以军只处分了三名军官,无人承担刑事责任,从而引发美方不满。


约旦河西岸是巴勒斯坦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也是加沙地带之外巴勒斯坦人的主要聚集区。多年来,在此处边防站点驻扎的“耶胡达胜利营”积攒了不少恶名,而在此地蚕食的以色列定居者也不遑多让。只不过外界无从知晓。


3月底,美国国务院终于对以方发出了一张黄牌警告,制裁了4名在约旦河西岸对巴勒斯坦民众实施暴力行为的以色列定居者。这些人在美国的全部资产将被冻结,美国人被禁止与他们进行金融交易。


不过,以方对美方这个行动的警告意味没有当回事。于是,美国要制裁以军的消息就传出来了。


尽管美国制裁以军“耶胡达胜利营”是史无前例的一件事,但绝对不代表美以“特殊关系”会有所改变。以色列游说势力和犹太资本已渗透到美国政府和国会的各个层面,甚至能直接参与政策制定。


美国的以色列政策不是出于维护国际正义的需要,而是各种水下利益勾连的结果。这已行之有年,即使强悍如特朗普,也跳不出这个巨大旋涡。


2016年美国大选时,美国犹太团体起初并不看好特朗普,但最终部分犹太资本支持了他。特朗普一上台,立刻把美国驻以大使馆迁到了本是巴以分治的耶路撒冷,以作回报。


特朗普如此,拜登也不例外。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拜登政府也提出过一些解决方案,布林肯六访中东,没有得到以方多少正面回应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由此可知,美国放风制裁以军,只是基于“莱希法案”、针对大选形势作出的象征性反应。至于制裁的严厉程度,恐怕都赶不上3月份对4名约旦河西岸以色列定居者的制裁。阅读全文>>>


编辑 刘喆 设计 朱静晖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