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雄安的“创新”故事

 

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北京普龙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对几台轮式巡检机器人进行道路障碍测试。这些机器人“脚”踩全转向“风火轮”,可以“翻山越岭”,“头”长“千里眼”,能够远距离检测危险气体和线路缺陷,市场前景广阔。

 

普龙科技2019年主动从北京疏解落户到雄安新区,未来,这家公司计划将位于深圳的研发中心也全部转移到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一座未来之城,同时也是一处科技创新的试验田,这里有丰富的高科技产品应用场景。”公司经理张珊珊说。

 

普龙科技是一个缩影。作为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雄安大力支持京津高校、企业等在新区建设科技平台,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步履铿锵打造新质生产力。

 

七年生长,无创新,不雄安。在这里,随处都可发现创新故事。

 

 

2024年3月28日,在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普龙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展示巡检机器人。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汇聚创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牛鼻子”,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走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创新的味道扑面而来。

 

“科技园自2023年8月30日揭牌以来,重点发展空天信息、智能网联、信创、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目前已聚集70家与园区产业定位相匹配的企业。”讲解员介绍,2024年园区将继续对接人才招引和场景需求,打造产业微集群,同时持续拓展新载体,在雄安新区形成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

 

眼神科技早在2017年就来到雄安新区,也是首家总部落户雄安新区的人工智能企业。2024年1月10日,公司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新家”正式启用。

 

眼神科技是一家从事人工智能底层核心技术研发的能力提供商,入驻雄安新区后,眼神科技先后参与了雄安新区首个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市民服务中心智能化场景、智能征迁信息化平台建设、一体化智慧大脑AI计算平台等项目。眼神科技品牌市场总监张会说,绿色、创新和智能是这座未来之城的鲜明特征,让公司看到了发展的无限可能。

 

今年1月初入驻园区的利亚德光电集团(下称“利亚德”)是全球视听科技产品及应用平台的领军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智能显示、城市光环境、文旅新业态及虚拟现实技术四大板块。

 

“这里办公环境好,服务非常到位。”利亚德总经理王新说,下一步要把家搬来雄安,安心创业。

 

2023年12月入驻科技园的雄安汇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北京绘岳控股有限公司在雄安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也是雄安新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首批入库企业之一。

 

公司总经理陈小俐说:“公司以大数据、AI等高精尖科学技术为目标,精准构建数字城市信息基础,助力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为建成数字孪生城市、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奠定基石。”

 

发展动能的切换,“减与加”“舍与得”,是选择题,也是必答题。作为未来之城,雄安聚焦“高精尖”,不断巩固完善高精尖产业格局,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实施“创新雨林计划”,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2023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入库323家,同比增幅47%,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04家,同比增幅206%;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实施“创业滴灌计划”,孵化集群式科技新企业,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星创天地1个。实施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专项,2022年组织27项科研任务累计1.3亿元,支持4所首批疏解高校和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研攻关。

 

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下,雄安新区与创新型企业的“双向奔赴”步伐加快,新质生产力动能加速汇聚。

 

优化创新生态

 

走进雄安创新研究院临时办公区,如同进入一条商业步行街,但街道两侧不是商铺,而是一间间科研实验室。

 

雄安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是中国科学院与河北省政府共建的新型科研机构。建设之初,因为没有合适的场地,雄安新区将雄县的一条新建步行街提供给研究院作为临时办公场所。

 

目前,这里共布局了通信光子集成芯片实验室、认知智能实验室、微纳传感技术实验室等六大研究单元。

 

走进认知智能实验室,实验室副主任黄武陵正在带领研究员们做实验,装置的模拟交通信号灯闪烁发亮,身后的白板被写得满满当当。

 

作为智能交通领域专家的黄武陵,在“到雄安去”的感召下,2022年3月,他便加入了雄安创新研究院。此后,其他5位来自国内外知名院校的科研人员陆续加入团队。近1000平方米的认知智能实验室搭建完毕,能够模拟各类交通场景。

 

过去两年时间里,实验室构建了智能交通与无人系统实验平台。面对数字道路与全息路口、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课题,黄武陵和同事一起以算法为“利器”,在一行行代码中解决行业内的关键问题,并逐渐找到了研究成果落地应用的实现路径。他们还将自动驾驶系统研究成果应用于智能制造领域,向外输出“雄安经验”。

 

在通信光子集成芯片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围坐在操作台旁,测试一个瓜子仁般大小的光电子器件的各项性能指标。“这还算大的。”实验室主任王文亭用镊子夹起这个“大”器件介绍道,我们的研究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比如移动通信、自动驾驶等都能应用到我们的技术。

 

一年多前,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出站后,王文亭选择加入雄安创新研究院,随即落户雄安,成为“新雄安人”。“出站前我就决定来雄安了,一是这里的研究团队有成熟的技术积累;二是雄安有很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诚意满满。”

 

雄安创新研究院是雄安打造创新生态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年,雄安新区集中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搭建多个一流创新平台,汇聚更多创新要素资源参与新区建设和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纷纷奔赴“创新高地”。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雄安新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32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4家,河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依靠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潜力巨大。

 

 

2024年3月25日,王文亭(右)在进行科学实验。新华社记者田策摄

 

筑牢创新保障

 

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时间就是效益,高效便捷的环境尤为关键。

 

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企业服务中心,这里有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和各金融机构布设的服务窗口,一台形似银行柜员机的机器格外显眼,这是“印章自助申办终端”。这个终端中有雄安新区十几个公章样式,企业只要核验符合条件,机器就自动出章,让企业“少跑腿”。

 

企业服务中心的对面,还有一个集成服务中心。在长20多米的办公桌台前,摆放着中关村科技租赁、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中关村科技金融超市等十几家中关村集成服务商的桌牌,他们都在此开设了业务受理点。

 

“我们发挥中关村集成服务体系的优势,整合了北京中关村科技金融、产业研究、知识产权、国际交流等各方面的资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总经理张宽说。

 

在雄安,“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悦享雄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志伟说,2023年4月,公司和中国雄安集团交通有限公司、中电信雄安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仅用两个月就攻克了相关技术难题,推进容东片区智能网联数字道路和智能网联小巴协同应用场景落地。产业链企业在一栋楼办公,可以随时开展业务交流,极大提高创新业务的落地效率。

 

在雄安新区启动区互联网产业园区,塔吊林立、工地热火朝天。这里依次坐落中国移动(雄安)智慧城市科创中心项目、中国联通雄安互联网产业园项目、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一期)项目,以及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大楼。

 

未来,这里将成为雄安新区智慧城市、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生态集聚的创新高地。

 

按照雄安新区总体规划,雄安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重点落到转化上、把主体落到企业上,雄安科技创新的满天繁星,正在汇成新质生产力的璀璨星河。

 

主办:中共河北雄安新区工作委员会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

 

运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来源:新华社(瞭望智库雄安研究中心课题组 宋怡青)

 

[编辑|王寒]

来源:雄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