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林高校的学生们都在做什么?文创桃助力平谷大桃走向婚宴和冬奥等重大活动,把桃子从几块钱一斤变身几块钱一个的艺术品;设计智慧蜂箱帮助蜂农进行管理、提高产量;把文化因素和旅游要素融入农产品中,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影响面和销量……这是北京农学院给出的答案。


4月24日记者获悉,北京农学院为实践大中小学生携手上好思政课,将劳动教育和课程资源输送给中小学,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中心基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智能连栋温室、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农场、林场实践教学基地等,开发了31门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目前已向中小学开放预约,预计今年暑期将大规模开放,迎接中小学生前来体验。


北京农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内,学生团队尝试进行网络直播带货服务乡村振兴。新京报记者 冯琪 摄


2024年新增生物育种技术等2个专业


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段留生介绍,北京农学院每年都组织师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和三农产业一线提供服务。


“学校依托科技小院、博士农场、教授工作站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解决乡村发展过程中和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责任心,深度参与北京‘农业中关村’建设和‘种业之都’建设。”段留生表示。


专业建设上,该校构建了都市农林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调整。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2024年,北京农学院新增生物育种技术、食品营养与健康2个新农科引导性专业。


其中,生物育种技术专业是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中新增的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之一。这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与农学、园艺、生物工程、数据科学及大数据技术等学校已有的多个专业有学科交叉。


北京农学院的育种成果展示。新京报记者 冯琪 摄


据悉,该专业2024年开始招生。北京农学院表示,该专业的特色课程包括植物分子育种、智慧育种技术、数据科学与 R 语言、作物基因组学等,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专业选择。


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赵锋介绍,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市属唯一一所本科类农林高校,明确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都市农林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有力有效服务首都全面乡村振兴,大力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据悉,北京农学院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5%以上,本科涉农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内就业率在70%以上。


学校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团队成员在为导盲犬做针灸治疗。新京报记者 冯琪 摄


开发三十余门特色劳动课程向中小学生开放


“现在我们把育好的生菜苗,一棵一棵定植在生产型苗床上……”4月24日下午,记者在北京农学院智能连栋温室内看到,80余名小学生把育苗盘搬进智能温室。他们是来自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六年级和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昌平实验学校一年级的学生。


智能温室内,有教师带着学生们在测定无土栽培蔬菜的营养液EC值(衡量营养液浓度的指标),来判断营养液中需要补充的营养成分和用量。同时可以看到,一个机器人在栽培架之间行走,这是该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师生自己编写算法研制的环境信息收集车,用于收集植物信息、环境参数、作物成熟度、作物病虫害等数据,通过AI赋能,代替人力对作物进行监测。


环境信息收集车在智能温室内工作。新京报记者 冯琪 摄


北京农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中心)主任李志敏告诉记者,校内有智能连栋温室 8800 m²、新型节能日光温室 12200 m²;盆栽果树区约 42 亩,此外学校还有面积更大的农场实践教学基地和林场实践教学基地,服务校内外师生开展实践实习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


基于这些优质资源,该校把劳动教育、耕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为更好地承接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劳动教育活动,构建了专业教学团队和管理团队,保障了劳动教育高效有序地进行。


李志敏介绍,目前学校已形成体系化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包括科普讲座、农业与文化、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科技、农业与创意、农业与生活等六大模块,下设31门特色课程,如《农耕文化——中国中草药香囊制作》《农耕劳动——整地做畦与播种》《农耕劳动——纸上种菜 》《植物识别及标本制作 》《芳香类植物蒸馏提取技术探究》《五谷画设计制作 》《热缩片之多肉植物 DIY 制作 》等。


“目前能够大量接纳中小学生参与劳动体验,特别是暑假期间预计将大规模开放,同期可承载不超过300人分组、分项目进行体验。”李志敏说道。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