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周慧晓婉)4月25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电影大师班开讲。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导演与黄建新和余华围绕“国族史诗与心灵奇迹”这一主题,回顾四十多年的电影创作历程,讲述如何在时代洪流和社会变迁中体认自我。


活动现场。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是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国际电影节重要奖项全满贯、“双金棕榈”俱乐部成员,他的作品总是以荒诞不经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方式,呈现国家和民族等宏大主题,传递深沉的家国情怀。


年少的成长环境和所见所闻为库斯图里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表示从小生活在一个较好的家庭里,但是周围的人家庭关系较为复杂,“或者是单亲家庭,或者家庭比较贫困。记忆里我一直在寻求这种生存感,寻找这种力量。我想看看街上的人们,看看他们的发展,也想见证这些人在社会中的变迁。”


库斯图里卡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区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这是进入艺术世界的第一步。如他所言:“我们看到现实,把现实剥离出来,从别人的事迹中剥离出一些元素或者内容,然后把它加入到电影中。我的大脑会区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这是我们进入到艺术世界的第一步。”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关于库斯图里卡作品中的天马行空,作家余华评价说:“库导在我心目中有两个灵魂,一个是莎士比亚的灵魂,一个是契诃夫的灵魂。这两个灵魂有时候是分开的,比如《爸爸去出差》是契诃夫的灵魂在跳动,但《地下》是莎士比亚的灵魂在跳动,是莎士比亚式的那种放肆、那种开放、那种为所欲为、那种天马行空,所有的这些都出来了。但是到了《流浪者之歌》,又感觉两个灵魂合在一起了。”


对于黄建新导演而言,作品题材和故事的选择也与人生经历息息相关。黄建新表示:“当我开始拍电影的时候就特别关注普通人以及那些周围陪伴我一起成长一些细微的事情。之后我开始拍摄更加写实的电影,记录国家发展中发生的变化,所以就有了《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比如《红灯停,绿灯行》里的场景,就是我小时候成长的院子,那是我长大的地方。”


与此同时,余华回忆他跟库斯图里卡的认识,也恰巧是一个关于《地下》的生活细节。当初,第一次与库斯图里卡见面的余华在导演的邀请下,一起到电影《地下》的创作灵感发源地探访,那是一扇陈旧的、像一处遗址的门,静静地竖立在灯光下。正是这扇来往行人都不会过多关注的小门,背后却是电影《地下》那片如梦似幻却又深沉厚重的光影世界。回想这事,余华对库斯图里卡说:“我们的创作、我们的灵感、我们故事里的一切可能都是来自于某一扇小门,进去以后才发现原来里面是一片如此宽广的世界。”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