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丁爽)4月26日,在中关村论坛“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上,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全球视角之下,我国对流行病、慢性病应对上仍有不足之处,有韧性的卫生健康体系建设需要科技赋能。


梁万年表示,人类永远处在大流行之中或是之间,传染病始终是人类最为严峻的安全威胁,其防控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类进步、大国博弈,是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意志的体现,科技可以为建设有韧性的卫生健康体系赋能。


在梁万年看来,中国在建设有韧性的卫生健康体系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和措施来应对大流行的发生。在全球视角下,我国目前存在几处短板,在重大疫情防控方面,我们于关键共性机制基础研究上存在不足,难以及时研发疫苗和特异性的药物;疫情防控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不足,难以及时预警;监测预警技术不能及时发现苗头。


此外,病原体检测甄别技术不能满足快速识别未知病原、疫情传播趋势预测技术不足,不能有效指导防控;治疗手段和设备不能有效应对暴发流行;生物医药核心技术及关键产品受制于人,难以形成完备的供应链、产业链,也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不足之处。


理念缺乏、模式缺乏、规范缺乏、过程性管理不足,则是我国在慢性病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


改进上述不足之处,梁万年认为,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加强科技攻关与创新、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他表示,要提升卫生健康体系的防御能力,“过去卫生健康体系以疾病为中心设计,是封闭的,如何使这个体系实行有效的强体、延伸、融合。在强化传统生物医学技术能力、疾病治疗诊断能力的基础上,更多应该考虑如何以健康为中心,更好预防传染性疾病,公共卫生体系也需关注如何能快速识别早期出现的传染病的异常症状,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置。”


在梁万年看来,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方面,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防控,对慢病的防控,应纳入医疗机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医防协同方面,加强服务产品的医防融合非常关键,疾病的防范需要科技赋能。


最后,梁万年强调,要注重基层卫生健康的挑战,“传染病监测体系的建立、实用技术的推行、慢性病危险因素预防与干预策略,落实健康促进与综合防控措施都离不开基层,应对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必须把强基层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过去的着力点是派好医生,现阶段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可以充分为基层赋能,让其对疾病、健康的管理有手段、有设施、有信心。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帮助健康管理的对象,实现B端、C端的有效协同。”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