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耿子叶)4月28日,记者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成果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怀柔已经布局37个科技设施平台,其中29个“十三五”时期开工建设的,目前已有10个进入运行状态,预计到2025年这29个科技设施平台将全部运行。

 

“目前,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10个科技设施平台投入运行,运行状态良好,已经持续为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北京市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处处长赵英俊向记者介绍,还有部分科技设施平台正在边建设边出成果。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设施平台面向全球用户开放共享,吸引相关领域尖端科学家参与合作,为产生原始创新成果、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硬件支持。经过7年的建设,中心已经进入建设和运行并重的阶段,目前有2.3万科研人员在此开展科研工作,科研骨干企业也进行了布局,形成了聚人气聚科研气的良好态势。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还邀请了国际科学家和相关用户共同参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中心主任王赤表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形成了良好的国际合作生态,进而提升我国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强大的探测装置是空间物理取得科学突破的前提,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子午工程二期总指挥,王赤向记者介绍,子午工程二期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用后将和一期组成世界规模最大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这是一个分布式的科学装置,全国有16个单位共同参与,科研人员达到800人,在怀柔设置了综合信息与运控中心,相当于子午工程的“综合信息大脑”,有300人在这专职进行运行成果的研究。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子午工程二期的195台设备已经基本完成建设工作,我们正在开展联试、联调和试运行。”王赤表示,同时,项目也完成了一些标志性的空间环境设备的研制工作,包括对空间天气的源头、太阳活动的监测,在稻城有一个圆环阵的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这个望远镜可以监测太阳的爆发活动,到目前已经观测到了大量的太阳爆发活动,并且可以通过相关研究提升空间天气预报的能力。

 

同样备受关注的大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是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正式运行的大装置,该装置可以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计算,研究地球系统的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相互作用以及对地球系统整体和我国区域环境的影响。该科技设施平台为防灾减灾、大气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等重大问题提供研究支撑。截至目前,该装置已经累计服务400余项课题。

 

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怀柔区副区长兰雄景表示,在布局的大科学装置中,除今天发布的科技设施平台外,其余正在加紧建设调试,预计今年还将有10个左右进入运行状态,到2025年所有平台装置陆续都将投入运行。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