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盘的嗞嗞声混合着土豆饼的香气从教学楼飘出,操场边各类兴趣社团的成员正专心进行掐丝珐琅、手编、剪纸的制作……4月28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前夕,北京海淀区五一小学教育集团举行了主题为“劳动筑梦未来,奠基幸福人生”的劳动教育实践现场会。通过邀请各校教师、家长代表来到学校进行劳动课堂观摩、兴趣社团参观以及主题论坛研讨,展示学校多年来的劳动教育发展成果,促进校际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


巧手家政社团进行劳动成果展示。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摄

记者了解到,五一小学于1954年5月1日劳动节建校,是海淀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此次活动在北京市教育学会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德育科主办,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教育集团、北京市教育学会幸福素养教育专委会承办,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中心和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学会协办。

16节劳动课展示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当日,五一小学的教师们通过16节劳动现场课,展示了如何将传统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巧妙融合。

在木工教室的《校庆徽章我创意》课堂上,六年级的同学们通过木工技术和3D打印,在校庆70周年之际为母校设计制作纪念徽章。家政教室的《土豆丝饼》课上,四年级的同学们身穿围裙、头戴小帽,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着土豆丝饼,并学习了土豆的营养价值。临近下课,同学们有条不紊地将烤盘、桌面、调料瓶等收拾干净,并把煎好的土豆丝饼分给了前来观摩课堂的家长们,展现出极好的劳动习惯。


《土豆丝饼》劳动课堂展示。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摄


AI智能教室的《校园食堂访客AI管理系统》课程是一节信息与劳动的融合课程,六年级的同学们化身学校的小主人,运用信息知识与动手能力设计制作学校的食堂访客系统;科学教室中的《生态微景观》是一节科学加劳动的融合课,五年级的同学们把课堂中学习的生态系统等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态微景观的设计中,亲手制作“生态微景观”……


《好玩的过山车》科学劳动融合实践课展示。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摄


“希望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孩子们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切实提高劳动能力。”课堂之后,教研专家们还对课堂进行了点评,在肯定课堂教学的同时,提出了课堂进步的方向。

劳动现场课展示结束后,五一小学15个社团的劳动成果展,进一步彰显了同学们劳动实践的价值。从掐丝珐琅、剪纸、手编、巧手家政,到无人机、机器人、车辆模型、3D打印,同学们在操场旁向前来观摩的嘉宾们展示着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成果,体现了同学们的多才多艺和奇思妙想。


掐丝珐琅社团进行劳动成果展示。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摄


专家、教师、家长共议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

主论坛环节,五一小学校长闫志玮就坚持五育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深化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作了题为《春耕夏耘 幸福筑梦》的主题报告。介绍了五一小学立足校史校情,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劳动教育品质,完善劳动教育机制。“七十载难忘岁月,浸润着五一人崇尚劳动的执着与热忱。面向未来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我们将群策群力、接续奋斗,谱写全面育人的新篇章。”

“学校劳动教育的进步,离不开家校社的协作共育。”研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十一学校校长田俊,以及家长与学生代表,围绕劳动的育人价值、小初衔接课程劳动育人效果、品质塑造以及启蒙教育等议题展开了圆桌对话。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赵霞表示,海淀区各中小学要立足校史校情,推动劳动教育特色发展;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设计好校内外课程;勇于突破创新,在接下来的劳动教育攻坚阶段深耕厚植、创新实干。


五一小学的学生们带来校园剧《时光中的金苹果》。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摄


会上,五一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了校园剧《时光中的金苹果》。从学校的建校历程讲起,串联起学校七十年来劳动教育的传承和创新,最终结出五一小学劳动教育品牌这颗“金苹果”。

五一小学还为师生代表颁发了“最美劳动者”之“卅载芳华奖、头雁领航奖、烛光星辉奖、志勤先锋奖、服务贡献奖”,以及“五一劳动小先锋”之“生活小当家、工艺小传人、科创小达人、自然小行家、服务小天使”劳动奖章,表彰在各个岗位辛勤贡献的劳动者。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