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吴为)4月29日,在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北京市盲人学校三年级的课堂上,腾讯“AI编程第一课”(无障碍版)落地开课,面向零基础视障孩子们启蒙AI和编程。

 

这所“百年学校”是中国盲人教育和中国盲文的发源地,承担着特殊教育教学科研基地的重要责任。作为学校建校150周年学科教育系列活动,这堂AI编程启蒙课全程录制为线上公开课,在中国盲人协会视频号、腾讯AI编程第一课视频号上线。届时,全国视障青少年都能通过“AI编程第一课”(无障碍版)认识AI和编程。


4月29日,北京市盲人学校举行“AI编程第一课”(无障碍版)全国首次公开课活动。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授课当天,北京市盲协副主席曹军,北京市盲协副主席、海淀区盲协主席张志锋,海淀区残联理事长刘永泉,北京市盲人学校校长陈彦舟等出席观摩。

 

“AI编程第一课”是腾讯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于去年9月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致力于为全国零基础青少年启蒙AI和编程。基于“玩中学”教学理念,此系列内容引导青少年在生动有趣的探索故事中,进行1小时学习实践,理解AI和编程基础知识。

 

为践行“科技助残”理念,促进残健共融,腾讯于今年初联合中国盲人协会、中国盲文图书馆、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北京爱百福视障人士关爱中心,共同定制开发了“AI编程第一课”(无障碍版),帮助视障青少年平等接受AI和编程教育,更好地拥抱人工智能时代。


盲人老师在给盲童学生讲述“人工智能是如何学习的”。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针对视障青少年的实际情况,“AI编程第一课”经过多轮试课与共创,在课件内容、教学辅具、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无障碍优化——在中国盲文图书馆指导下,课件视频动画增加了旁白解说,方便视障学生理解剧情任务;与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视障工程师合作,创新性开发“声音教具”,替代传统实物与图片教具,便于视障学生自行操作课程任务;课件排版放大关键知识点字号,同时在保证字体颜色对比度满足4:5:1的要求下,以对色盲、色弱学生更友好的颜色突出内容重点。

 

在北京市海淀区残疾人联合会支持下,该课程落地北京市盲人学校,并由中国盲人协会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特聘无障碍测评体验师王超首次授课。


盲童学生在上课。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北京市盲人学校教学副校长张秋兰表示,“目前,国内多数盲校开设的信息科技课程,主要围绕基础软件操作教学,师资充裕的学校则在开展Python、C++等程序设计语言技能教学。‘AI编程第一课’的突出特色是让孩子们沉浸式‘玩中学’,理解AI原理,并在兴趣驱动下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是对盲校信息科技课程的有力补充。期待首堂‘AI编程第一课’公开课上线后,能激发全国更多视障青少年对AI和编程的兴趣。”

 

“AI编程第一课”(无障碍版)继落地广州市启明学校、北京市盲人学校后,今年将陆续走进全国各地盲校。目前,“AI编程第一课”公益项目已经通过线上小程序体验、线下进校园授课两种形式,帮助20余万青少年实现了AI和编程启蒙。

 

“今天我也听了这个课程,对人工智能有了很深的了解。未来学校跟企业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张志锋说,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感提高,可以利用他们的科技优势研发出助残的产品、助残的设备,为学校带来很大的支撑。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改善教学环境、教育环境。两者如果结合,可以在无障碍智慧课堂、无障碍智慧教室、无障碍智慧课程方面都发挥出很大的合作空间,可以为残疾孩子的教育赋能、扩优、提质,这样残疾孩子就能够不掉队,跟健全孩子一起健康成长。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