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微雨,正是出游踏青的好时节,然而此时各种虫子也逐渐进入活跃期,在拥抱大自然的时候千万要提防这些危险的“潜伏者”!

 

蜱虫

 

蜱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在草丛、低矮灌木丛、农田边田埂、杂木林等环境多见,也存在于城市的道路两侧绿化带、公园和景区等。

 

 

它往往喜欢叮咬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一些皮肤比较薄、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被蜱叮咬后一般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微,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但有时也可引起严重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定要引起重视!如果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可显著降低疾病重症率和病死率。

 

蜱虫叮咬勿硬拽

 

不适就诊要趁早

 

如果被蜱虫叮咬,切不可生拉硬拽或者用火等东西刺激它,以免将蜱的头部口器残留在皮肤内。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蜱,更不能挤破。

 

不建议自行处理,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处置。被蜱虫叮咬后的两周内,一旦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蜱虫叮咬史。

 

隐翅虫

 

隐翅虫,又名“影子虫”,因翅膀不可见而得名。我们最常见的隐翅虫体长约6至10毫米,全身橙红色和蓝黑色相间。

 

有些大型种类的隐翅虫体色呈黑色和黄色,形似胡蜂。隐翅虫常栖息在草地、落叶中,喜高温潮湿,昼伏夜出,有趋光性。

 

 

隐翅虫很少主动咬人,大多数是因为被有意无意中的一巴掌拍“爆浆”,体内强酸性毒液流出接触皮肤,导致隐翅虫皮炎。

 

常伴有红斑、肿痛、局部不适、痒、水疱、发热、化脓,反应剧烈的还会伴有头晕、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即使皮肤痊愈,也可能会留下疤痕。

 

狭路相逢,“手下留虫”!

 

如果隐翅虫落在皮肤上,请轻轻吹走或者甩开,不要用纸巾去用力捻死,更不要“动手”。赶走后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皮肤。

 

如果触碰到隐翅虫毒液,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干净后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情况。已经出现疑似皮炎症状,不要惊慌,不要自行乱涂药膏,也不要用手抓,请及时就诊。

 

 

生活中常见的是蜜蜂和马蜂。蜜蜂是相对友好的昆虫,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无故地蜇人,只有在它认为受到攻击时,才会攻击。马蜂又称为“蚂蜂”或“胡蜂”,比蜜蜂大5~6倍,除感到威胁时和被攻击了蜇人外,有时它“不顺心”也会蜇人。

 

 

被蜂蜇后通常会引起局部肿胀、发红、起疹、作呕、腹痛、晕眩、烦躁不安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休克或死亡,与蜜蜂相比,被马蜂蜇了中毒反应较快且更严重。

 

路遇蜂类,小心应对!

 

如在户外遇少量蜂飞过,不用惊慌奔跑或拍打驱赶,静静站立一会儿,让它自己飞走。手上有甜食请扔掉,蜂也喜欢甜品。

 

如遇大量蜂飞行,观察附近是否有蜂巢,尽量远离。注意观察蜂群飞行方向及路线,远离蜂路。如果实在避无可避,赶快用衣服包住裸露的皮肤,特别是包裹好头颈,趴在地上,等蜂飞远再起来。

 

被蜂蜇伤后,如果蜂的尾刺还在伤口里,小心拔出,注意不可挤压毒刺。蜜蜂毒液呈酸性,蜇伤后可用肥皂水冲洗;马蜂毒液呈碱性,可用食用醋冲洗。若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痉挛、昏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切不可掉以轻心!

 

户外防虫小贴士

 

☑穿长袖衣服,避免裸露皮肤;

 

扎紧裤腿把裤腿塞进袜子,防止虫从缝隙钻入;

 

☑穿浅色衣服可让附着在身上的虫无所遁形;

 

不穿凉鞋,有效防护足部;

 

☑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衣物不放在草地、灌木上;

 

离开野外环境时仔细检查,防止虫附着在衣物、宠物体表。

 

来源:合肥疾控

来源:阜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