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4月30日,“惠此简书——睡虎地秦墓出土简牍”展览在湖北省博物馆南主馆开幕。记者从湖北省博物馆获悉,本次展览共展出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和木牍29件,同时还展出竹简主人“喜”的3D复原头像。


睡虎地墓地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县城西部。1975年11月至1976年1月,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了12座秦墓,墓葬时代属于战国末到秦代。其中11号墓出土1000余枚竹简,4号墓出土两件木牍,这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秦简牍。

 

从11号墓出土的《秦律十八种》,共201枚。这类简的每条律文末尾都记有律名或律名简称,整理者命名为“秦律十八种”。它是秦国所制定的关于农业、粮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和手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各项制度。每种律文均为按需要摘录,并非全文。


《秦律十八种》。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同样从11号墓出土的还有《法律答问》,它出于墓主颈右侧,共210枚,篇题由整理者拟定。简文内容共187条,采用问答的形式,对秦律的一些条文、术语以及律文的意图作出明确解释。从内容范围看,其所解释的是秦法律中的主体部分,即刑法。《法律答问》中很多地方以“廷行事”即判成案例为依据,反映出执法者依据以往判处的成例审理案件,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制度。


《法律答问》。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4号墓出土两件木牍为黑夫、惊二人的家信,书写时间为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家信。信中讲述他们从军到淮阳,向家里问候和要布、钱等事,反映了秦统一六国战争中的一些情况,有助于了解当时的家庭结构、军事制度和军事形势。

 

这些出土竹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和文书,木牍是出征士兵写给家人的书信,保存比较完整,字迹清晰,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为研究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历史提供了前所未见的丰富材料。

 

此次展览共三部分,第一部分“秦简重光”介绍了睡虎地墓地的基本情况以及简牍的出土情况;第二部分“惠此简书”对简牍的内容做了简要介绍;第三部分“江汉入秦”展示了秦简牍出土在湖北地区的历史背景及其反映的社会状况。

 

据了解,本次展览位于湖北省博物馆南馆三楼特展厅,展览时间为4月30日至6月30日。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