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据农民日报报道,代表健康生活的花椰菜,能更好吃了!近日,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天津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花椰菜育种团队与生物所农业基因组学团队,携手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林涛团队,成功将花椰菜的C-8参考基因组升级至V2版本。这一重要成果于5月7日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发布,影响因子高达30.8,引起了国内外科研界的广泛关注。

 

在农业科研的广阔天地里,花椰菜的演化历程与功能基因调控机制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此次天津农科院团队研究不仅构建了涵盖971个花椰菜品系及其近缘物种的变异组图谱,还深入解析了花椰菜的群体结构和分步驯化历程。

 

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从中发现了一批影响花椰菜重要农艺性状的关键调控基因。花椰菜最初由野生种驯化为青花菜,再经过多次分化,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白色花球品种。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团队成功鉴定出21个与花球形成紧密相关的关键调控基因,并阐明了花球形成的分子机制。除了花球形成的关键基因外,研究团队还克隆了一批与花椰菜品质、产量、抗病抗虫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关键调控基因。这些基因的发现和利用,将极大地提升花椰菜育种的精准性和效率,为我国蔬菜种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天津农科院的科学家们已经“读懂”了花椰菜的基因密码,这将对未来的蔬菜育种工作产生深远影响。该成果不仅填补了花椰菜基因组学研究的空白,更为花椰菜的育种与改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精准调控这些关键基因,科研人员可以培育出更加优质、高产、抗病抗虫的花椰菜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将拥有更好的商品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此外,研究团队还建立了涵盖海量分子标记的基因组学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的建立,为花椰菜的种质资源和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查询和分析数据库中的信息,更加深入地了解花椰菜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潜力,为未来的育种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让花椰菜更好吃、营养价值更高、更耐储藏、产量更高……这项看似深奥的学术成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展示了津门几代农科人对农业奥秘的不懈探索,也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国家花椰菜育种首席科学家、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天津市农科院蔬菜所研究员孙德岭介绍,本项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使我国花椰菜基因组学研究进入国际领先行列;第二,使我国花椰菜生物育种水平跻身国际前列;第三,促进了我国花椰菜从传统育种向分子育种的转变。

 

天津市农科院生物所研究员陈锐,中国农大园艺学院联培博士生陈克,天津市农科院蔬菜所研究员姚星伟、副研究员张小丽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天津市农科院蔬菜所研究员孙德岭、中国农大园艺学院教授林涛、天津市农科院生物所研究员陈锐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编辑 张树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