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海南省五指山市举行。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海南省气候条件优越,生物物种种类及特有类群均居全国前列。


在海洋牧场人工鱼礁上面进行珊瑚移植,加快海洋生态修复速度。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供图

 

优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海南长臂猿从个位数增长至37只

 

海南省在全国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工作中率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按照全国开展“三区三线”划定的工作部署,衔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7600平方公里。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优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经典案例。作为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特有物种、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种群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广泛分布于海南全岛,数量约2000只。但由于当时对物种保护认识的局限性,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不断减小,其种群遭受频繁干扰和猎杀,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仅剩7-9只个体幸存于海南霸王岭的热带雨林之中。

 

1980年,霸王岭长臂猿自然保护区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于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0年8月,在原海南省霸王岭林业局(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海南省猴猕岭林场(海南猴猕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基础上组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

 

结合国家公园建设及林长制工作落实,霸王岭分局监管、管护站具体负责、护林员(监测队)责任到山头地块的三级保护管理(监测)机制逐步形成。野外监测手段从单纯的人工监测逐步过渡到配合现代化技术的监测手段。“通过开展科研合作,海南长臂猿生态习性、保护生物学等多个科学难题被逐步破解。”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副队长周照骊说。

 

目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2群7—9只增加到2022年底的6群37只。是长臂猿类群里唯一实现稳定并且增长的种群。

 

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坡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

 

近年来,海南省优化以植物园、动物园、种质资源库(圃)、保种场、活体基因库等为主体的迁地保护体系。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共收集各类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1180份。

 

同时,海南省持续推进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建设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遗传资源繁育基地,推动坡鹿、坡垒、白木香、降香黄檀、野生稻、野生兰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极小种群物种的迁地保护和种群恢复。

 

海南坡鹿是海南岛特有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海南坡鹿体型似梅花鹿,上世纪50年代数量超过500头,在海南岛山地外缘的广大丘陵平原、沿海台地的稀树草原,灌木草地等生境,都有坡鹿活动的踪迹。但是到了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人类的大面积垦荒和滥杀滥猎,坡鹿一度减少至濒临灭绝的26头,其栖息也缩减到东方的大田和白沙的邦溪两个地区。

 

“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海南坡鹿,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修建坡鹿保护高围栏、坡鹿生境改造、人工驯化、迁地保护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据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合升介绍,自然保护区的坡鹿数量已达400头。为了扩大其栖息地,进行多点保护,海南坡鹿的种群分布已由大田保护区迁移到邦溪、文昌和猴猕岭等地。“保护区也会和这些地方进行种源交换,提高遗传多样性。”他说。

 

修复生态系统,海洋牧场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海南省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一体化修复,深入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生态修复、湿地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

 

蓝碳是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树林是蓝碳的重要组成。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和盐沼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加强红树林的保护修复,有利于实现蓝碳的生态固碳。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迄今为止我国红树林中连片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林分质量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2013年以来,受到团水虱、台风、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红树林及湿地生态系统出现退化,保护区多方寻求对策措施,成功修复红树林1831亩。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组组长冯尔辉说,针对东寨港港湾17公里风浪大、高程低、无红树林分布的区域,保护区通过抬高种植区进行低滩造林,在保护区实验区新增造林500多亩。对于遭受潮水冲刷,海浪侵蚀严重的区域,他们利用废弃牡蛎壳在河道边堆叠形成生态消浪护岸掩体,再从河道中清淤填高河道两岸种植红树苗木进行修复,成功护岸5000多米。

 

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是海南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国内首个国家级热带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洋牧场建设历经十三年,截至2023年年底,投入人工鱼礁及船礁等约8万空立方米,水泥型人工鱼礁2571个,船型礁21艘,种植珊瑚5万余株,形成了完整的珊瑚礁、鱼虾贝等海洋生物圈,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养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近期调查表明,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海域渔业资源增长了2倍以上,在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比周围区域高出5倍以上,珊瑚礁活珊瑚覆盖率由原来的18%提高到25%。优美的海洋生态环境不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潜水、海底漫步与鱼共舞,还促进了旅游区发展半潜和全潜海底观光艇项目的发展。

 

强化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区防控外来红树植物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编制了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建立了外来入侵物种分布数据库,为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外来生物入侵的科学防控与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积极研发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技术,制定外来入侵物种治理策略。2022年,椰心叶甲、椰子织蛾、薇甘菊等林草外来物种防治面积达7.64万亩。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外来红树植物主要为人工引种的无瓣海桑和拉关木,它们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曾经对红树林修复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如今,它们强大的繁殖和扩散能力日益凸显,占领光滩、林窗和林带前缘,外来植物的负面影响开始受到关注。

 

调查统计,保护区目前无瓣海桑和拉关木分布面积约1311.45亩,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结合它们的引种时间,保护区制定了不同的防控措施,在保护区内完全禁止种植两种外来植物,在无瓣海桑成熟林区采取间伐、疏伐修枝等措施,加快其林下乡土红树生长,以期取代无瓣海桑。同时对拉关木进行较大幅度的间伐、疏伐和修枝,形成较大的林间空隙,并在林间空隙种植乡土红树植物,对其进行林分改造。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