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常州、烟台率先“冲线”,晋级“万亿城市俱乐部”。2024年,多地确立“十四五”迈入“万亿之城”的目标,目前6个准万亿城市(当年GDP在8000亿元-1万亿元之间)一季度成绩单均已出炉,开启了城市排位大洗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透过数据解码准万亿城市“后备军赛跑”——唐山、徐州、大连、温州、沈阳和厦门,谁最有望在2024年晋级“万亿之城”?


准万亿城市全体增速超过全国水平 一季度温州GDP超过三城


以2023年GDP在8000亿元-1万亿元之间作为“准万亿城市”的门槛,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六座城市GDP有望在今年突破万亿元——唐山(9133.3亿元)、徐州(8900.44亿元)、大连(8752.9亿元)、温州(8730.6亿元)、沈阳(8122.1亿元)、厦门(8066.49亿元)。


2024年一季度,温州GDP增至2125.2亿元,超过大连、徐州、唐山三城,成为离“撞线”最近的城市。徐州GDP达2118.4亿元,大连GDP为2103.5亿元,排名均与2023年末保持一致。


唐山是唯一一个2023年GDP总量超9000亿元的城市,今年一季度GDP 实现2006.5亿元,在准万亿城市一季度GDP排名中下滑至第四位。厦门和沈阳距离GDP破万亿相对较远,一季度GDP分别为1953.3亿元和1830.5亿元。


今年一季度,准万亿城市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徐州同比增速达6.9%,领跑准万亿城市。此外,唐山、沈阳、温州增速均超过6%,大连、厦门增速分别为5.8%和5.6%。



从三大产业分布来看,6个准万亿城市中,唐山第二产业占比最高,其余五个城市均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要产业。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多个准万亿城市第二产业表现更为强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一季度,温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33个规上工业大类行业中,2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行业增长面为78.8%。大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33.1%。此外,唐山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沈阳则增长7.7%。



从投资、消费、出口三个维度来看,“准万亿城市”既有亮点也有不足。


房地产市场疲软环境下,多地工业投资保持高位增长,着重加大高技术产业投资。一季度,沈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领跑准万亿城市,同比增长9.9%。据沈阳统计局分析,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91.8%;制造业投资增长85.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6倍。


徐州一季度固定投资增长7.7%,在准万亿城市中排在第二位。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3.6%;制造业投资增长21.6%,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投资增长6.0%。


大连是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唯一低于全国水平的准万亿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8%。一方面受到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影响,另一方面第三产业投资放缓,同比微增0.9%。


一季度,徐州消费表现最为亮眼,社零总额居准万亿城市首位,也是增长最快的城市。厦门消费市场增长乏力的情况从去年持续到今年一季度,一季度社零增速达3.3%,低于全国水平1.4个百分点,特别是商品零售增长较慢,一季度增速为2.3%。


出口方面,外向型城市出口额均下滑,外贸依存度较低的城市出口额呈两位数增长。一季度,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厦门、大连、温州出口总额均出现下滑,而唐山和沈阳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4.4%和17.4%。



准万亿城市“种子选手”比拼


唐山过度依赖钢铁产业 徐州制造业增速放缓


进入“十四五”时期,6座准万亿城市先后确立2025年GDP破万亿元的目标。2023年,烟台、常州率先冲线;2024年,全国第27座“万亿之城”将花落谁家?


从2023年GDP总量来看,唐山和徐州成为今年冲刺“万亿城市俱乐部”的“种子选手”。过去五年,两城竞争越发激烈,2019年,徐州GDP率先超过7000亿元;到2021年,唐山GDP超过徐州;2023年,唐山GDP率先突破9000亿元,成为全国唯一GDP达9000亿级的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至2023年,唐山GDP虽领先徐州,但优势渐微,两者差距缩小。2023年,唐山GDP同比增长5.9%,徐州GDP同比增长7.1%,两者GDP差距从2022年的243.46亿元缩小至232.86亿元。到了今年一季度,徐州GDP暂时领先唐山。



唐山能否率先出线成为河北首座“万亿之城”?或是江苏“万亿城市俱乐部”再添徐州一员?从目前来看难分伯仲。


作为北方著名“钢铁之城” 的唐山,钢铁产业是其经济增长的主导动力,这意味着它因钢铁而兴盛,也会为钢铁所掣肘。2019年至2023年,唐山规模以上精品钢铁增加值占比超过50%;2024年一季度,唐山精品钢铁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6.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48.6%。


唐山钢铁产业占比过高的同时,其他重点产业无法成为第二大拉动力。一季度唐山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占GDP比重为32.7%,其中钢铁产业占GDP比重的23.4%,其余三大产业占比之和不足9.3%,六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之和为7.2%。


唐山经济与钢铁市场深度绑定,这种高度依赖单一行业的产业结构使其经济抵御风险能力较低,当钢铁价格下跌或需求减少,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就会受到严重制约。


值得注意的是,唐山也正试图摆脱对钢铁产业的依赖。2020年至2024年,规模以上钢铁产业增加值占比呈下滑趋势,从2020年近五年最高位68.2%,下滑至今年一季度的48.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23年的82.3%下滑至76.3%。与此同时,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相关重点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比2023年有所提升。



作为老牌煤炭城市,徐州近年受煤炭行业上行影响,工业增长较快。2023年,徐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工业三大门类中,采矿业增长最快。2023年规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2.6%;制造业增长7.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0%。今年一季度,徐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2.9%。


虽然采矿业推动徐州工业整体向上发展,但今年一季度,工业占比最大的制造业增速放缓,同比增长4.8%。此外,2023年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七升三降”,到了今年一季度,十大产业呈“六增四降”。


烟台、常州乘着先进制造业的东风在去年GDP相继突破万亿元,而对于唐山和徐州来说,谁能率先实现旧能换新能,便拥有“冲线”的最大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