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经出版方授权节选自《增长》一书。摘编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起。注释见原书。


原文作者|[加]瓦茨拉夫·斯米尔


《增长》,[加]瓦茨拉夫·斯米尔著, 李竹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2024年4月。


作为“前奏”的电器


音频主导技术的革命浪潮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例子,为我们展示了新技术的发展轨迹:先是迅速渗透市场,随后其市场占有率暂时登上高峰,最后经历断崖式下跌。在美国,黑胶唱片(1948年推出的密纹唱片)的销量在1978年达到了5.31亿张的顶峰,但到1999年,唱片的总销量下降到不足1000万张,到2004年进一步下降到500万张。但随后的部分需求复苏使得唱片销量在2016年又上升至1720万张。


磁带最早出现在1963年的欧洲和1964年的美国,其销量巅峰出现在1988年,到2005年在市场上基本已经销声匿迹。CD光盘于1984年开始推向市场,其销量在1999年达到巅峰。作为3种相继出现的音频技术中的最年轻的一种,CD光盘却因为音乐下载技术的问世而黯然失色。不过,音乐下载这种全新的音频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日更加短暂。在美国,音乐(单曲和专辑)下载量从2004年的1.44亿增长到2012年超过15亿的峰值,然后在2016年回落到8亿出头:随着音乐下载模式被流媒体技术取代,又一个明显的高斯增长轨迹正在异常迅速地形成。到2016年,美国音乐销售行业的流媒体收入达到了下载收入的两倍以上,也超过了下载和实体销售的收入之和。


不过,在21世纪的头20年,影响最为深远的大规模电子媒介创新不仅限于听音乐,还涉及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多方面体验。它们涵盖了从降噪耳机到电子阅读器、从相机到游戏掌机等多种设备。迄今为止,在这五花八门的便携式小型电子设备中,智能手机是功能最为丰富的。几乎所有这些设备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保有量都在飞速增长。早期的一些产品先在富裕经济体中普及开来;移动电话则迅速席卷全球,甚至覆盖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那些最贫困的地区。


美国的数据使我们得以追踪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保有量的增长过程:正如预期的那样,所有已经普及开来的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增长都形成了S型增长曲线,但我们并不能用同一个函数来描述所有这些曲线。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不对称的逻辑斯蒂曲线。只有冰箱的普及过程非常接近对称的逻辑斯蒂函数;在1950年之前,有些产品(电炉和洗衣机)的普及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和二战期间中断过;另一些产品(1950—1975年的洗衣机、1965—1975年的彩色电视机以及1975—1995年的洗碗机)的普及过程包含了一些近乎完美的线性增长阶段。


在21世纪的头10年,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无法离开的产品主要包括各种电器和电子产品(从微波炉和家用计算机到洗碗机、干衣机以及家用空调)。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即各种电子产品的普及速度会越来越快:固定电话的普及率从10%增长到90%花了60多年,收音机达到相同的普及率只花了22年,彩色电视机花了20年,移动电话则仅用了13年。


然而,这种看似普遍的规律并非毫无例外,因为也有一些老产品的普及速度与新产品的普及速度一样快。收音机普及率在1925—1930年的增长速度与移动电话普及率在1995—2000年的增长速度一样快,而且这一速度还略低于录像机普及率在1984—1989年的增长速度。


手机,已然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如果没有重量的持续下降和性能的不断提高,手机就不可能普及开来(计算机也是如此)。1973年,摩托罗拉公司的第一部实验性的便携式移动电话重达1.135千克。1984年,该公司推出的第一部商用设备DynaTAC 8000X的重量为900克。10年后,诺基亚手机的平均重量仍然达到了600克。到1998年,市面上开始出现重量不到200克的手机。自2005年以来,随着机身越来越薄但屏幕越来越大,手机的重量普遍稳定在了110—120克的水平。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全球手机总销量在1997年首次超过1亿部。2009年,全球手机出货量超过了10亿部;到2017年,出货量已接近20亿部。将1997年以来的全球手机销量数据绘制成曲线,其形状符合逻辑斯蒂增长轨迹,拐点出现在2008年,渐近值为21亿部。相比之下,2018年的全球手机销量超过了19.6亿部。


1997年以来全球每年手机销量增长过程。本图表为《增长》插图。


如今,绝大多数手机都是智能手机,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手持高性能微型计算机,使用触摸屏和先进的操作系统来访问互联网,还能运行越来越多的特定应用程序。在21世纪的第2个10年中,没有任何复杂人造制成品的年销售量能与这些微型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年销售量相提并论。它们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不仅因为它们可以提供廉价的即时通信,还因为它们足够智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过去由各种功能固定的器件和小工具提供的服务。图皮声称,已经有16种设备或功能被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所取代,包括相机、主要用于收发电子邮件的个人计算机、收音机、固定电话、闹钟、报纸、相册、录像机、音响、地图、白噪声发生器、DVD影碟播放机、名片盒、电视机、录音机和指南针。——甚至数据公司自己也不了解他们在做什么,这超出了他们的短期目标。


电视剧《手机》(2010)剧照。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字典、日历、笔记本、行程表和便捷银行业务等设备或功能添加到这一列表里。其中一些说法确实不假。今天的手机拍摄的照片的分辨率要比10年前流行的那些优质数码相机的照片分辨率高得多;手机也可以是精美的闹钟、名片、指南针,当然还有电话。然而另一些功能则容易引起争议:在观看体验方面,一块小小的屏幕很难等同于大尺寸高清电视;快速浏览手机屏幕上显示的仅摘取部分内容的新闻条目也不等同于阅读报纸。即便如此,毫无疑问,除了易于量化的市场渗透率和年销售量,移动电话的增长趋势还体现在那些不那么容易被量化的整体实用性和功能的惊人扩张上。


美国人的手机普及率在短短7年内就从10%上升到了50%,在之后的6年内达到了95%,近乎饱和;智能手机普及率则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从10%上升到了90%。NTT DOCOMO公司于1999年推出了日本第一款智能手机(可连接到互联网),随后诺基亚和索尼爱立信也陆续推出了智能手机,到2005年它们的全球销量已达5600万部。2007年6月,亦即苹果公司向市场推出第一款iPhone手机时,全球智能手机的销量达到了1.22亿部。在此之后,全球的智能手机年销量增长情况几乎完全符合四参数逻辑斯蒂曲线—2013年略高于10亿部,2016年达到14.9亿部。根据这条曲线的预测,最近的出货量已经接近16亿部,接近饱和水平。


2005年以来全球智能手机每年销量增长过程。本图表为《增长》插图。


目前,我们尚不清楚现代电子设备(尤其是移动电话)提供互联网服务的饱和水平是怎样的。显然,在许多富裕国家,互联网接入率已经达到或接近饱和水平。相比之下,在全球范围内,电子产品的使用率似乎远未达到饱和水平,但现有的数据显示,它们的增长已经开始放缓,另一条S型曲线正在形成。


早在2005年,莫迪斯就提出了互联网热潮即将结束的说法,尽管他并没有排除出现新的增长阶段的可能,但根据他的计算,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最大值可能仅占全球人口的14%(那就相当于网民数量在2017年将接近11亿),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低水平数字。德韦萨斯等人发现,2005年的互联网正处于第4次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周期(Kondratiev wave)的下行阶段(创新结构阶段),并预测它随后将进入第5次康波周期的上行阶段或整合结构阶段。2012年,米兰达和利马分析了1989年以来互联网主机的累积增长情况,他们认为,到2030年逻辑斯蒂曲线的渐近值将达到约14亿台,并预测互联网渗透率将在2040年达到峰值,覆盖全球约80%的人口他们还得出结论:软件的发展是由创造力驱动的,其过程更接近库兹涅茨周期(Kuznets cycle)和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周期。


电影《玩命直播》(Nerve,2016)剧照。


我使用互联网系统协会的域名调查报告,重新分析了互联网主机的增长情况。该调查旨在通过搜索已分配的网络地址空间并跟踪域名链接来确认连接到互联网的每一台主机。可用的定期调查结果始于1995年1月。域名数量的增长轨迹与对称式逻辑斯蒂曲线完全吻合,拐点出现在2008年,渐近值出现在2030年,仅比2017年的10.6亿台高出7%左右。奇妙的是,主机数量的变化也完美契合高斯曲线(R2=0.999),即数量在2016年达到峰值,并在2030年恢复到2002年的水平。我们无法证明这些函数中的任何一个可以作为未来发展趋势的可靠指标,但它们都有力地支持了这样的结论:目前,已经连接到互联网的主机数量已经接近饱和,进一步快速增长的可能性非常小。


高速增长的,也有流量


互联网流量的发展则呈现出一条不同的轨迹:全球互联网流量总量经历了非常快速的增长,从1992年的100吉字节每天(即1.15兆字节每秒)增长到2016年的26.6太字节(TB)每秒。这相当于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3%的指数增长(每13个月翻一番),远比摩尔定律所预测的速度更快。


此外,能够与流量的增长过程达到最佳拟合的五参数逻辑斯蒂曲线(包括2021年预期的105.8太字节每秒)表明,在21世纪20年代,全球互联网流量将大约增加6倍。与此同时,调制解调器的最高速度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海底光缆的容量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2018年,全球的光缆容量纪录保持者是洛杉矶和香港之间的长达13000千米的海底光缆,其中的6个光纤对能够双向传输144太字节的数据。人均互联网流量从2000年的每月约10兆字节增加到2016年的每月10吉字节,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每月30吉字节。对2021年的其他预测还包括:智能手机的流量将超过个人计算机的流量;连接到IP网络的设备数量将达到全球人口数量的3倍以上。


1992年后全球互联网流量增长过程。本图表为《增长》插图。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如今所谓的社交媒体的发展。


这是一种新的大众现象,它使人们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去闲谈、吹嘘,同时也令人信服地证明,信息交流的数量与质量成反比(此外,令人遗憾的是,它还经常会导致隐私泄露)。脸书公司已经成为社交网络的领导者,其账户总数(每人只允许拥有一个账户)在2004年超过了100万,在2012年达到了10亿,到2018年底达到了22.7亿。按照这样的趋势,到2030年,脸书的账户总数将达到约42.7亿。信息流的范围有了巨大的增长(如今,在流媒体音乐和视频主导的全球数据流量中,文本信息所占的份额微不足道),因其前所未有的(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变革性影响而备受推崇。但不可避免地,这些新的好处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包括越来越多的隐私泄露,黑客攻击和信息盗窃的威胁,秘密犯罪活动的新手段,以及对宝贵、高能耗且经常会破坏环境的材料的大量浪费。手机制造商一直在通过不必要的频繁推新和给消费人群洗脑,让消费者为这些几乎没有变化的产品买单,从而直接促进这种浪费。涉及大公司的专利侵权诉讼数量最能证明这一事实。


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2010)剧照。


2014年的一项研究报告称,智能手机的平均寿命为4.7年。但后来的一项调查显示,智能手机的平均寿命在美国约为22个月,在中国为20个月。以22个月的平均寿命计算,全球每年将淘汰约8亿部智能手机。如果算上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上网本,每年废弃的设备总数将接近9亿台。然而,即便最乐观的估计也表明,所有智能手机里的金属(包括稀土元素)的回收率都必须提高:2015年,尽管贵金属(银、金)以及铜、铅、锡的回收率超过了50%,但其他大多数元素的回收率仍低于1%。


注:封面题图素材电影《断线》(Disconnect,2012)剧照。


原文作者|[加]瓦茨拉夫·斯米尔

摘编|罗东

导语部分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