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据北京海淀微信公众号消息,小满时节,颐和园新建宫门南侧,六郎庄公园迎来十六亩水稻秧苗。阳光明媚的田野间,不少市民挽起裤脚、踏入水田,弯腰将京西稻秧亲手种下。

 


记者在现场看到,插秧节上,大家有序分工,有的布“田线”,有的抛秧,有的插苗,繁忙、热闹又满满生机。转眼秧苗成线,绿苗油油。现场除了插秧体验,还有京西稻农耕文化展示和互动环节,村民们展示着传统的农耕工具和稻作技艺,同时向过往市民、游客介绍六郎庄京西稻的历史和种植技术,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熠熠生辉。

 

“复种京西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大家体验传统的耕作方法和情怀,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京西稻文化。”原六郎庄村党支部书记高喜斌向记者介绍,京西稻最早是由康熙皇帝带来的种子培育而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虽然现在种植的京西稻品种产量相对较低,但其米质优良,口感极佳。为了种植出优质的京西稻,村民们坚持使用古法种植,不使用除草剂、大量的化肥和农药,确保稻米的绿色生态。

 


京西稻是清朝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是连接三山五园的纽带,更是六郎庄人的乡愁。“现在插秧的地方原来都是稻田,小时候就在田里玩,在里边儿捉蜻蜓,能再回到这里很开心。”冯文超出生在六郎庄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插完秧的他脚上裹着泥水,一边休息一边为过往的市民、游客介绍六郎庄京西稻以及插秧的方法。

 

海淀地区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约有两千年。其中颇负盛名的京西稻,是以清朝康熙帝在1687年入驻畅春园开始种植的“早御稻”为起源,由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历经一百三十多年的经营培育,逐渐形成的具有多重价值特征且不可复制的稻作文化系统。

 

京西稻与其他贡米不同,它是由内务府负责御园管理的奉宸苑种植,属于御田、御稻、御米,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了传承和弘扬京西稻文化,清朝帝王还命人绘制了耕织图并逐图配诗,以展现种稻养蚕纺织的技艺和文化内涵。如今,京西稻文化不仅是清王朝特色景观和皇家农耕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瑰宝。

 

编辑 张树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