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嘉宾正式开启“全球疼痛指数元年”。


脱口秀讨论环节。

  全球疼痛指数调研显示,对发病机理、药物成分缺乏了解成国人不愿用药治疗主因

  全球疼痛指数调研显示,对发病机理、药物成分缺乏了解成国人不愿用药治疗主因

  疼痛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症状,调查显示,94%的中国受访者受到疼痛影响,六成受访者每次疼痛时间长达数小时或更长。但面对疼痛,由于不了解发病机理和药物成分等,国人仍过于“隐忍”,不愿接受药物治疗。专家指出,大部分疼痛的产生与炎症有关,应对疼痛,应从痛源入手。

  调查显示,近八成国人遭遇颈部疼痛困扰

  由葛兰素史克(GSK)委托第三方独立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执行全球疼痛指数(GPI)调研显示,中国人在疼痛经历中有着独特的表现。与全球其他国家多为背部或腰部经历疼痛最多不同,中国人经历疼痛最多的身体部位为颈部与肩膀,其中颈部经历疼痛的受访者比例达到79%,其次是肩膀(77%)。从疼痛类型来看,肌肉疼痛在全球范围内身体疼痛患者中比例最高,中国则以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并重,关节疼痛主要集中在重体力劳动者和老年人群。

  该调查覆盖了来自14个国家的7000多名18岁以上成年人,从2014年11月20日持续至同年12月22日,平均每个国家500名受访者(阿拉伯除外,约300名),中国有效受访人数为538名,男女分别占57%与43%。

  面对疼痛,国人仍过于“隐忍”

  根据调查结果,“隐忍”是“中国式”疼痛的一个特点,面对疼痛,更多中国患者选择忍痛。此外,相比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患者更喜欢自己判断疼痛情况,仅有26%的疼痛原因是由专业医疗人员诊断出来的,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5%。

  在疼痛的治疗方面,中国患者更倾向采用最小化的干预方法,采用替代疗法进行疼痛管理,但缺乏对药物成分的了解。在中国和全球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均为充分休息,其次为热敷(56%)和按摩(54%),与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活动伸展身体(40%)、缓痛药膏/凝胶(40%)有所区别。中国患者也更注重药效和副作用的均衡(55%),希望在治疗患处的同时也能缓解疼痛(52%)。但对止痛药物的成分缺乏了解,34%受访者表示不熟悉不同止痛药物的成分,这一数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三倍(全球13%),仅次于日本人(40%)。

  在近日由全球身体疼痛品牌扶他林举办的直面中国痛,不做“带炎”人——全球疼痛指数(Global Pain Index,简称 GPI)调研媒体分享会上,知名康复师周琳表示:“疼痛存在普遍性,不愿采取药物治疗是中国疼痛患者的共同特点,主要原因是不了解疼痛发病机理和药物成分。中国人较常经历的身体疼痛发生在肩颈和关节部位,常常是由于疼痛部位用力方式错误、过度使用或是姿势不正确而导致肌肉或关节劳损,此时产生的疼痛因子(前列腺素),使局部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而炎症会引起关节或软组织肿胀、疼痛。应对这些普遍存在的疼痛,应从痛源入手,对症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等,可以通过有效抑制疼痛因子合成,针对致痛根源——炎症产生作用,在对抗炎症过后,达到缓解疼痛、加速恢复的目的。如果是局部应用(通过外用直接涂抹的方式),有效成分可穿透皮肤达到炎症区域,缓解急、慢性炎症反应,使炎性肿胀减轻、疼痛缓解。”

  应对疼痛,从疼痛管理开始

  调查还显示,除了生理影响外,对心理造成显著影响成为“中国式”疼痛的另一特点。中国人在日常生活方面受疼痛的影响更加显著,如职场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及情感生活所受影响均高于全球水平。另外,中国人将疼痛视为虚弱(65%)和衰老(73%)的标志,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人也是最容易对疼痛感到焦虑的人群之一(54%),仅次于俄罗斯人(65%)和日本人(62%),而全球平均水平则为42%。

  应对疼痛及其带来的多种影响,资深心理咨询专家李建中认为,可以从学会疼痛管理入手。面对疼痛,人们应具备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处理方式,“主观上要正视疼痛,不要把它看成怪物,客观上要了解疼痛,知道疼痛的原因、正确用药,才能有效避免疼痛的多种影响。”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