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老街旁的小巷子。过去,绵竹的酿酒作坊多集中在这一带


东圣酒厂,工作人员正在检测酒的品质。


绵竹市剑南老街,天益老号古窖池内,酿酒的劳作工序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里也是展示绵竹“剑南烧春”酿酒技艺的一扇窗口。


遭受震灾后的汉旺镇辟建了地震遗址公园。但日常的生活仍在继续。


汉旺镇吉祥寺正在重建中。此前抢救出来的佛像暂时放置在临时遮棚中。


凤凰山附近的“赵坡绿剑”茶园。在绵竹,茶与酒有着说不清的天然联系。


绵竹市九龙镇,街边的小地摊。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关注走读中国微信公众平台

  绵竹酒业发展史中经常提到,陆游在《海涵》中称“绵竹清露,大曲是也。夏清暑,冬御寒,能止吐泻、除湿及山岚瘴气”。绵竹大曲也称为“清露大曲”,陆游的赞美也说明了绵竹大曲品质的优良与自然条件分不开。绵竹处于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的交汇地带,西北部为山地,东南部为平原,由西北至东南部逐渐倾斜,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点,海拔落差大,另一方面又是河流纵横,切割强烈。至清康熙年间,绵竹大曲已达到“味醇香,色洁白,状若清露”的妙境。据说清翰林学士李调元对绵竹大曲情有独钟:“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剑南老街

  空气中弥漫着发酵后的回香

  老街不老。剑南老街是新修的仿古一条街,只有500米长度,新修的年画馆、新修的茶楼、新修的戏楼、搬迁来的关帝庙……但是,街上的古窖池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古窖池的介绍中写道:“虽然微生物单个个体存在一个从生长繁殖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周期,但就窖泥微生物群体而言,却得到了不断的驯化和富集。”

  古窖池被翻修的仿古建筑包裹。站在窗户前,有的窗棂的空隙被蜘蛛网占据,古窖池里的劳作工序一览无余。粮食混合发酵出馥郁的香味弥漫整条街道。在天益老号古窖池工作了30年的刘代龙说:“我们这里就是一扇窗口。是名酒剑南春的展示窗口,也可以理解为绵竹‘剑南烧春’酿酒技艺绵延的传承。”

  也是在现在的剑南老街,绵竹老城西门一带,不知从什么年代起,酿酒作坊兴盛起来,而以朱、白、赵三家规模最大。西门水好,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酿酒作坊都选择集中在此。今天,还能够在修整过后的街区上看到对朱家巷的定位:因为酒坊林立,当年附近一带被称为“棋盘街”。今天的天益老号古窖池,就得名于当年这里住着的一个酿酒大户朱天益。

  近代以来,绵竹大曲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1931年,绵竹“义全兴”大曲作坊在成都开店。很快绵竹大曲风靡成都,专销绵竹大曲的酒行、酒店迅速发展到50余家。据说地处成都总府街的“第一春”每天销售绵竹大曲达到800斤。因而,在上世纪30年代,绵竹大曲被称为“川西酒坛一霸”。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的《四川经济志》记载:“绵竹所产大曲,双料老酒及地窖醒色等,均脍炙人口。为川内外人士所乐道,而尤以大曲最有名。”并强调:“四川大曲酒,首推绵竹。”

  民国年间,绵竹城内酒楼酒摊比比皆是,柜台上下压着红纱布包的酒坛排排陈列。如果你来打酒,挪开红纱布包,酒勺往酒坛里够,一股浓烈的酒香就从其中流淌而出。今天的绵竹人,早上推开窗,仍然能感觉到空气中有一股粮食发酵的酒糟味。外地人刚到绵竹,开始会觉得不习惯,甚至有点微醺,几天之后又喜欢上了空气中那股发酵后的回香。

  东圣酒厂

  “为人作嫁”不改“四川制造”

  包括东圣酒厂在内的当地很多酒厂都是从那个年代发展起来的。东圣酒厂的卢尚东说:改革开放初期,“搭个草台班子就办厂,发展乡镇企业嘛,大集体、小集体,真的是‘家家点火,户户冒烟’”。这句话挺适合用来形容小酒坊,点火上蒸笼蒸粮食,挖个池子发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高峰时,绵竹市有大大小小600多家酒厂。大浪淘沙,“现在在绵竹市,工商局备案的酒厂还有50多家”。2008年地震之后,一些小酒厂的设备毁了,客观上也促使绵竹酒业进行了一次新陈代谢的淘汰过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圣酒厂是四川省八大原酒基地之一,“为他人作嫁衣裳”是主营方向。近些年,“能够留存下来发展壮大的酒厂还是要挖掘特色文化主题”,这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

  起初,东圣酒主打三国文化,在诸葛亮和绵竹酿酒之间寻找联系。绵竹关是当年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必经之地,也是蜀汉北防曹魏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当时屯兵绵竹鼓励酿酒,解除关隘寒湿和山间瘴气;之后发展出了颇受欢迎的“道生一”酒,度数相对较低,提倡养身之道。

  目前主打的是“中华年画酒”,这是在绵竹两大特产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赵公镇宅”年画图案在瓶身内侧,透过透明的液体凸显出来,精美而吉祥。包装盒亦是联体年画屏风设计,展开来就是一件讨巧又讨喜的艺术品。

  为人作嫁的事业仍在继续。在灌装包装好东圣酒业自己旗下的酒之后,流水线上正在给“泰山大曲”灌装贴牌。卢尚东说:“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和制造业的外包服务一样,这在白酒行业也是普遍的现象,包装上也会标明是出自四川绵竹东圣酒厂。”“四川制造”——在这里,齐鲁大地的酒和绵竹的酒同出一源。

  沿山一带

  重建后再把菩萨请回去

  绵竹市西北部有一条50公里长的沿山公路,当地人直接称之为“沿山”,将汉旺、九龙、遵道等几个乡镇连接起来,也是一条乡村旅游观光带。这里处于成都平原和龙门山脉交界处,再往西北去就是青藏高原了。

  沿山一带的九顶山附近,灾后重建的旅游项目之一是滑翔伞训练基地。“这里的地理地貌很好,处于绵竹和茂县的交界处,山是一层又一层,有时候滑翔伞停留在空中,能够看到远处连绵的雪山。”滑翔伞训练基地的负责人朱明智说。这里的山林地貌和他在尼泊尔初次学习滑翔伞的地方有些类似,一侧是山脉的天然屏障,一侧是视野开阔的平原地带,也适合降落。冬天到九顶山玩滑翔伞更有意思,山下降落场很少下雪,但起飞场却经常雪花纷飞。

  沿山一带部分乡镇是地震受灾严重的地方。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现在是工业地震遗址,据说当年繁华的时候,所有的银行在镇子上都能找到,比绵竹市区还要热闹。

  重建还在继续。大的工程是汉旺镇的吉祥寺。当时毁坏严重,人们把佛像抢救出来,在空地上给它们盖了临时的遮棚,等到重建完毕,再把菩萨请回去。

  重建后的遵道镇,建筑一律是川西民居风格。遵道镇的水好,著名的玉妃泉就在遵道,路过的自驾车游客经常拎着塑料壶来,打水回去烧茶做饭。

  沿山一路,不时看到各种有关白酒的户外广告。水好,“水乃酒之血”,成都平原物产丰富,沿山一带独特的亚热带温润气候,使得每个乡镇几乎都有自己的酒厂,白酒一直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万亩茶园

  山顶雾气环绕,山下朗朗乾坤

  遵道镇棚花村的年画和农家乐很有名。年画上墙的工程做得很成功,各种生活百态都画上了白墙:竹影婆娑里闪出个喜洋洋的胖娃娃,或者走出个泼辣利爽的川女……生活的滋味都在这点染之间的喜悦了。这里的农家乐招牌上也是年画风格,内容提要也很带劲:“鸡鸭鱼肉,锅边馍馍,时令野菜,内设机麻。”蜀地生活又豪气又巴适(四川方言,意为“舒适”)。

  绵竹三绝之一的“赵坡绿剑”茶也出自沿山一带。凤凰山附近就是“赵坡绿剑”茶的万亩茶园。茶厂负责人范锐说:“凤凰生九蛋,也就是九个山包包,我们茶园占了8个。”“赵坡绿剑”虽然不如西湖龙井、碧螺春那么有名,但是只采清明前海拔1200米左右茶园的鲜嫩茶芽,再用当地的山泉水沏出来,有一种明媚的鲜绿沁人心脾。

  “平原地带不适合种茶树,最好是海拔500-1300米的地方;要种在深土上,pH值在4.5-5.8之间最好。”范锐觉得孕育茶与酒的自然地貌有说不清楚的天然联系,“茶树喜光又不喜欢曝晒,最好就是有点云雾的天气,感觉是微微喝醉的感觉呵。”说这话的时候,抬眼望去,山顶雾气环绕,山下是朗朗乾坤。

  ■ 酒事

  从一座酒坊出发的旅程

  在绵竹,粮食发酵的香味挥散不去。朱家巷的巷口有一家酒坊,陈大爷在这里卖了十多年的酒,生意还不错,“绵竹人一般都爱喝上一口”。剑南春没有,卖的都是本地品牌,东圣酒、绵竹春、大地红运等。1000公斤的大酒坛有十多个,柜台上的玻璃罐子里还有泡的药酒,贵的白酒另外装在小一点的酒坛里,主要卖的是从五块一斤的高粱酒到五十元一斤的杂粮酒,当地人都是拎着塑料壶来。

  陈大爷的酒坊也做批发生意。这一天我们遇到了九寨沟来装酒的车。从绵竹拉散酒“上去”,在“上面”包装成当地出品的酒。处于成都平原和龙门山脉交界处的绵竹,“上去”就意味着继续往西北走,就是往青藏高原去了。“川西第一大才子”董湘琴写过:“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绵竹往西就是茂县,进入阿坝州,道路曲折盘旋,那意味着海拔的陡然升高,阳光茂盛,岷江水时而澄澈时而浑浊,但是却不再适合酿酒。

  后来的某一天,我站在九寨沟附近的一家超市里,货架上摆着各种当地品牌的白酒,原产地标明是“当地”,我不知道它们是来自绵竹还是四川哪个地方,经过了怎样的旅程。

  ■ 酒史

  “我在酒乡画城等你”

  好的品牌首先要讲一个好的故事,就像绵竹当地一位酒厂的人说的:“能够留存下来发展壮大的酒厂还是要挖掘特色文化主题。”在酒乡绵竹,除了有好的自然风土,发酵一个好故事,也有天然的历史储备。

  考古发掘证明绵竹的酿酒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广汉三星堆蜀文化遗址出土的酒具,绵竹金土村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铜罍、提梁壶等精美酒器,以及东汉时期的酿酒画像砖,卖酒图等——今天在绵竹市博物馆,能够看到这些历史证据。原绵竹文管所所长宁志奇想起自己曾经在废品站抢救出不少宝贝,“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之后又重见天日的奇遇。绵竹博物馆,雅致精巧,作为一个县级市博物馆值得好好逛逛,系地震灾后江苏援建而成。

  史书上也能找绵竹大曲辉煌一时确凿的旁证。《宋史·食货志》里记载朝廷在绵竹专设酒务监官,可见绵竹酿酒之盛。不过总的来说,酿酒与生活不可分割,丰收与喜悦酝酿出美酒,就像是剑南老街上的年画。“社鼓敲时聚庭槐,神盘分肉巧安排。今番喜庆丰年景,醉倒翁媪笑颜开。”一位绵竹文化人觉得,绵竹市的城市名片应该改为更温情脉脉的一句话:“我在酒乡画城等你。”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燕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