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阿丽塔:战斗天使》(以下简称《阿丽塔》)?如果以更多被提及的那个名字来定义,它是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是《泰坦尼克号》式的,是《阿凡达》式的,是一部在商业上野心十足的大片。但用制作人(之一)或者编剧(之一)来“定义”一部电影并不常见,一般而言,有权定义电影的是它的导演,之于本片,是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卡梅隆和罗德里格兹在片场。图源卡梅隆社交媒体

 

罗德里格兹的名字总是与另外的大牌电影人搭配出现,在卡梅隆之前,是昆汀·塔伦蒂诺。两人的合作始于1996年的《杀出个黎明》,两人把B级片风格和暴力美学玩得很尽兴。罗德里格兹2005年的电影《罪恶之城》更是风格鲜明的暴力美学作品,那是一部改编自弗兰克·米勒同名漫画的作品。弗兰克·米勒更为人知的漫画还有《蝙蝠侠归来》和《超胆侠》。《罪恶之城》几乎是全部采用高对比度的黑白的电影,全片以40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换来了1.5亿美元的票房,烂番茄新鲜度有77%。

 

《阿丽塔》是罗德里格兹定义的那种电影吗?很大程度上是。同样源自暗黑暴力漫画,里面有太多可以渲染暴力美学的空间。事实上,这也是笔者看过同类题材电影中打得最过瘾的一部。过瘾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熟悉的罗德里格兹风格,或者说大部分日本暴力漫画里那种“古龙”风,剑光一闪,人头落地;另一方面你会发现,这种古龙风里居然还能看到金庸的影子,那种细节的质感,这也是这部电影与漫画原著《铳梦》最大的不同。这种变化,可能就是卡梅隆的影响,不论是从制作的角度还是从资金的角度,毕竟两亿美元的投资换来了影片结束后看得人眼晕的特效团队人员名单。


《阿丽塔》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阿丽塔的身体,让《攻壳机动队》里的斯嘉丽·约翰逊相形见绌。有几个“炫技”展示身体美的镜头让笔者起了好几身鸡皮疙瘩。这种美感甚至让笔者在看电影时就原谅了“人形战斗机器”这种不科学的设定。

 

总之,花钱去看IMAX版是可以值回票价的。还需要提醒一下,虽然见血的场景不多,但是本片还是非常暴力的,在美国分级到了PG-13,各位家长要酌情带小朋友观影。

 

如果你对IMAX带来的震撼视觉无感,就要三思一下。因为《阿丽塔》的文戏并不出色。电影的情节基本忠实了漫画原著,甚至选角都高度还原了漫画形象。变化最大的角色反而是主角阿丽塔,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大姑娘。曾经有很多人看了海报之后担心的主角大过原著的眼睛可能会引发一些恐怖谷效应,至少以笔者的观影体验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


阿丽塔的大眼睛。图片来自网络

 

原著漫画涉及的思考,比如关于自由意志、身份认知、人何以为人的“忒修斯之船”问题,在电影中也忠实传达了。但是,跟主动阅读漫画不一样,看电影是被动观看,你不能在影院中按下暂停键,所以看漫画时不觉得突兀的情节,在快节奏的电影中变成了问题。导演原本可以换一种叙事方式展现各个角色的内部和外部戏剧冲突,比如在《罪恶之城》中那些更接近漫画阅读体验的长镜头和慢速画面。

 

话说回来,《阿丽塔》的投资已经超过了《罪恶之城》的票房总额,这决定了它必须去冲击《铳梦》爱好者之外的观影群体,变得更主流就必须超越原著。主流的快节奏叙事方式是一种超越,减少的“暗黑”元素也是一种超越。那些永恒的文学母题,都可以在废铁城里以赛博朋克的方式讲出来。

 

□瘦驼(影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