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论坛

  如何做到既尊重历史文化,又不失现代风情?在夜景照明整治中,寻找平衡点。

  “五彩的霓虹灯和探照灯掩盖了月上柳梢;歇斯底里的摇滚取代了杨柳岸的浅吟低唱。”针对这种状况,西城区政府将整治什刹海地区的夜景照明,拆除灯箱广告、灯笼、射灯,通过降低亮度还原夜色。(5月31日《新京报》)

  作为北京城内的著名历史文化保护区,什刹海一直以闲适、安宁的环境而闻名,“皓月当空照,两岸柳行揖”、“轻舟灯数点,散入夜微茫”,是它多年前的写照。但新世纪前后的什刹海,则因酒吧一条街的建成,具有了国际知名度,成为体现北京丰富夜生活的重要场所。

  但,凡事有得必有失,如果什刹海彻底卸去“夜妆”,清冷下来,它作为北京名片的吸引力,可能也将会下降。

  如何做到既尊重历史文化,又不失现代风情?那就要在什刹海夜景照明整治中,寻找到平衡点。拆除形成光污染的照明器材,毫无疑问需要支持,但保留必要的照明设施,也是留住后海风情必不可少的。使用冷光源是不错的办法,而保留带有文化意味的灯笼,并对灯光做艺术化处理,也不妨尝试。

  平衡点找对了,会让什刹海的古韵,得以在相得益彰的灯光下,散发无穷的魅力,也容易为慕名而来的游客所接受。当同时具备古典与现代气息的什刹海深入人心时,酒吧经营者便会渐渐放弃重新将什刹海“点亮”的做法。当然,这需要强化管理者与经营者的沟通,毕竟,后海的名声是历史的遗留,也有后人经营的功劳。

  在掌握平衡的基础上,卸掉过于艳丽的“夜妆”后,人们看到的,必然是更加令人流连忘返的什刹海。

  □星河(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