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不需要建立在泡沫之上。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雄安新区。

  对于这个定位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新区,其未来功能、地位和前景将如何发展,是需要一些时间来观察、分析和解读的。

  但习惯了“赚快钱、赚热钱”的“房地产大脑”,绝不甘于按部就班地“一慢二看三通过”。

  雄安新区的概念刚一出炉,“某某地块势必升值某某倍”、“如何抢占‘新区概念’有利地形”之类的“攻略”,便开始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风起云涌。甚至,“外地落户者前往雄安排队摇号”之类的“段子”,也在极短时间内大行其道。

  根据新京报报道,雄安新区落地首日,大量外地购房者涌入,雄县、容城、安新三县楼市“速冻”,房产中介店面及一手房楼盘售楼处均已被贴上封条。楼市封盘后,据记者了解,大量购房者涌向了周边区域。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许多实业乃至常规投资渠道风险不见得低,回报却渐低渐慢。

  相形之下,“怎么调控都不跌”的房地产市场,就形成了示范效应、财富效应。而这种客观存在的示范效应、财富效应,又反过来被一些大资本、大杠杆借题发挥。

  在这种潮流和风气下,只要推出一个新的开发区、新区理念,不管其功能定位怎样、背景和级别如何,都会很快被一些“大户”和众多“散户”联袂炒作成“理念搭台,房产唱戏”的“房产新区”。

  很显然,这种风气和做法如不能得到遏制,就会影响各类、各级别开发区、新区既定功能的实现,和既定目标的达成,会堆积泡沫和风险。相对于“先知先觉”且“富贵险中求”的“大户”,“散户”们所承担的风险无疑更大。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绝不能建立在堆满泡沫的基石上。在关于雄安新区的各级会议上,也强调了“把每寸土地规划清楚”、“不能跑偏”。这表明,有关方面对此已有所考虑,并着手未雨绸缪。

  然而,“房地产大脑”和“房地产热钱”,已在无数场合和时间节点证明了其“抗击打能力”和“适应能力”。

  对此,有关方面必须做足预案和工作,一方面做好“加法”,让开发区、新区的法定功能更完善、更具“财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要做足“减法”,从制度上杜绝恶性房地产炒作的可能性。

  □陶短房(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