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我不提倡六年级以下孩子读《红楼梦》,甚至初中也未必都要读。”11月25日,语文出版社原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2019年北京儿童阅读周中小学校校园阅读研讨会”上说道。

 

儿童阅读应该读什么?来自学校、出版界和国民阅读研究界代表各有看法。王旭明的观点是,儿童阅读最重要的是文学和科幻两类,以培养文字能力和想象力。也有一线老师提出,被诟病的网络文学,对孩子也会有所帮助。

 

一个共识是,阅读力决定着学习能力,对少年儿童成长至关重要。但在繁重的升学压力、疲于应对的课外班、争夺注意力的娱乐活动等重重障碍前,让孩子们捧起一本书,比以前更加困难。

 

此次研讨会是2019年北京儿童阅读周的收官活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教委、西城区委区政府共同指导,西城区委宣传部、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西城区教委联合主办。

 

11月25日,“2019年北京儿童阅读周中小学校校园阅读研讨会”在西城区红楼公共藏书楼举办。主办方供图


“阅读课不等于语文课”

 

独立图书策划人、儿童阅读推广人朱新娜指出,当下的校园阅读很多局限在语文课上,这会让阅读的范围变窄。应该鼓励更多老师从不同维度推广阅读,比如,科学老师也可以来上阅读课,给孩子们作科普阅读的培训。

 

儿童阅读也不应限于文学阅读。她建议,学校和家庭应该帮助孩子进行阅读分类,除了文学阅读,还要读非虚构、读科普、读历史、读新闻……不同年龄的阅读要实现的目标也不一样,学龄前和一到三年级的孩子,最重要的目的是学会阅读;四年级之上,重心要转为通过阅读学习知识,成为成熟的阅读者;到初高中,需要通过阅读处理复杂的情况;大学之后,要适应论文阅读。

 

“这个过程能很顺利走下来的话,他们将来就可以成为终身阅读者。”朱新娜说,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人的核心素养之一,通过非虚构、科普、历史、新闻、图表等综合阅读,可以加强少年儿童的信息筛选能力。

 

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看来,分级阅读的缺失,折射了我国儿童阅读研究的缺位。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发言。主办方供图


在很多国家,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内容细分为分级阅读、阅读能力测试、儿童阅读障碍测量及阅读障碍矫治等。长期国际研究表明,阅读力与学习力有深度关联,终身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力。

 

“然而在中国,无论是全民阅读研究还是儿童阅读研究,都相对缺乏,尤其缺乏深度研究。”徐升国说,这使得我们的儿童阅读和校园阅读还存在着浅表化、功利化、短期化等现象。

 

儿童读什么?“不提倡六年级以下孩子读《红楼梦》”

 

徐升国以自己家庭为例,讲述了校园阅读与阅读研究的脱节。

 

他的孩子今年上小学六年级,五年级时学校布置《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作为阅读作业,六年级阅读任务包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但他孩子80%以上的《苏东坡传》内容都读不懂,对于《红楼梦》,无论是兴趣还是理解也存在障碍。“读不懂可能会严重打击阅读兴趣,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也会有伤害。”他认为。

 

作为全民阅读专家,他自省:“这说明我们的研究是缺位的,是我的问题,而不是学校和老师的问题。”

 

读不读《红楼梦》、什么时候读《红楼梦》?徐升国抛出的这个问题,成为当天讨论儿童阅读内容时,被广泛引用的案例。

 

语文出版社原社长王旭明观点明确:没必要一定要让孩子读《红楼梦》。他不提倡六年级以下孩子读《红楼梦》,甚至初中也未必都要读。“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当然有的孩子喜欢读《红楼梦》,那不能反对。我是说作为整体的倡导。”

 

语文出版社原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发言。主办方供图


王旭明将儿童阅读区分为“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两种。前者指为了考试阅读的指定图书,后者则涵盖更广的范围。他认为,对于0到12岁的孩子,“兴趣重于天”,要警惕大人打着阅读的旗号败坏孩子的阅读胃口。

 

他提倡两类儿童阅读,一类是文学,尤其是诗歌;另一类是科幻,培养想象力和好奇心。他认为,《三字经》《百家姓》可以少读一点,但《世说新语》类的书籍要让孩子多读。

 

学校和家庭如何引导阅读?“书架摆的都是青花瓷,没有书”

 

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李楠发现,即便学校已经大力推动,有些家庭阅读环境仍然堪忧,“书架摆的都是青花瓷,没有书”。

 

“家长回家之后就低头玩手机,你想想孩子会怎么样?家长哪怕装装样子,看看报纸翻翻书,也能营造更好的家庭阅读氛围。”李楠说,“孩子不读书,因为家里根本没书可看。”

 

学校与家庭,是推广儿童阅读最重要的两个环境,需要相互承接。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提出,全民阅读最后要落到中小学阅读课上。他曾向全国政协提出设立中小学阅读课的提案,阅读课不仅要提高阅读量,更重要的是教授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快读、慢读、精读等方法。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发言。主办方供图


在一些学校,阅读已经渗透在课程改革里。西城区志成小学一位老师说,该校2017年起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低年级读绘本,中高年级读整本课外书。在阅读课的带动下,有学生一学期读了40多本书、200多万字。学校还利用班会举办读书漂流活动,让孩子们将书籍流转起来,互相分享和推荐。

 

这位老师认为,家庭要接好学校的接力棒,让阅读在家庭中持续。“每星期阅读课也只有40分钟,一本书讲了个开头,吊起学生的兴趣,后面还要拜托家长持续关注和引导。所以我们会利用一切跟家长见面的机会来说阅读这个事,家长还是很配合的。”

 

徐升国还提醒,校园的小环境要与外部社会的大环境接触,让阅读进校园与学校走出去结合,学习阅读与社会观察、社会实践相融合。如此,阅读就能从理论知识学习扩展到实践,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分数,而是应用。

 

北京儿童阅读周就是联结校园和社会的诸多实践之一。据悉,6年来,西城文旅局以北京儿童阅读周为平台,联结社会阅读资源,累计举办了百余场活动,80多位名家与学生面对面,十万余人参与其中。

 

网络小说也有益处,如何有效引导尚需研究

 

在课业负担之下,如何增强儿童阅读,面临着十分现实的矛盾。

 

“有家长问我们,孩子作业一点儿都没减少又要读那么多书,怎么办?我说我也不知道,反正能读最好,课内作业也不要落下,恐怕还有一个改革过程协调过程。”聂震宁坦言。

 

一线教师普遍感觉到,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阅读情况更好,因为课业负担较轻。

 

另一个原因是,年幼的孩子受电子产品影响也较小。李楠说,孩子们有更有意思的事就不愿意看书了,读纸质书的孩子更少了,“这是无法扭转的现状”。

 

但也有老师认为,对于电子阅读、网络小说等新型阅读形式,不能“一棒子打死”。

 

161中学分校一名校领导以自己家庭为例,她的孩子四年级时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后来他迷上网络小说,性格逐渐开朗起来,作文词汇也丰富了,文风多变。“很多人不喜欢网络小说,但对我家孩子非常有益处,一方面文字的治愈帮助他走出了情绪低谷,另一方面网络小说对增强读写能力也有可取之处。”

 

这位校领导也看到,网络阅读尚有碎片化、参差不齐、兴趣单一等问题,需要专家加强研究,推动网络文学在儿童阅读中发挥作用。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