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戏剧导演,他自称自己与戏剧圈没什么关系,但每次作品一出,便备受关注;

这位导演曾执导过多部经典作品,如川话版《茶馆》、濮存昕胡军新版《哈姆雷特》、由电影《小城之春》改编的同名话剧……

但他却说,“戏剧没病,搞戏剧的人病了。”

他是李六乙。

2020年开年,他的第二部有电影原型的全新作品《二月》即将于1月15日至22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这位总被称“先锋”但自认为很“传统”的导演的人生故事,在看戏前不妨读一读。



新作《二月》


《二月》由国家大剧院全新制作,李六乙执导,王玮、卢芳等出演,根据已故作家与革命烈士柔石的同名小说改编,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早春二月》(谢铁骊执导)也早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力作。


话剧《二月》将柔石先生笔下的芙蓉镇再现于观众眼前,通过一代知识分子萧涧秋的人生际遇和时代感悟展现左翼文人的风骨,也透过芙蓉镇这一“世外桃源”反映彼时的社会现象。为忠实原著突出文人戏剧的风格,导演李六乙深入研究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思潮,在不断修改舞美设计方案的同时也对演员表演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力求以简约而意蕴深刻的舞台呈现,突出演员表演的重要性。话剧也特别邀请到作曲家陈其钢担任音乐总监。


话剧《二月》排练照。图/国家大剧院


导演其人


中戏导演系毕业后,本已准备好出国读研的李六乙决定留在国内继续他的导演生涯,那时候的他觉得,如果在中国做导演,首先必须要精通中国的戏曲艺术,因此放弃出国之后,李六乙直接进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进行了整整8年的戏曲研究。

  

1994年的一天,导演林兆华找到李六乙说“你该到人艺来。”他回答“是吗?”一句话,不到一分钟,一周后李六乙就到了北京人艺报到,“能在北京人艺这么多年全靠当年大导的举荐。林兆华导演喜欢戏曲,这与人艺的传统有关。他很了解我学戏曲的背景,因此认为我来北京人艺是非常合理的。”来到北京人艺的第一年正值“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李六乙执导了自己在剧院的第一台话剧,一部描写苏联二战时期的作品《军用列车》。

  

但此后,李六乙成立了自己的戏剧工作室,先后执导了中国第一部英语话剧《庄周试妻》,荒诞派话剧《雨过天晴》等作品,在此期间李六乙被外界逐渐贴上先锋导演的标签,“别人总说李六乙很先锋,其实我很传统。我的很多创作思维均来自于中国戏曲、书籍甚至是金石篆刻,我一直没有中断在戏曲艺术方面的研究。”


2000年因执导颇具实验性的话剧《原野》,李六乙背负了很久的骂名,正值创作旺盛期的李六乙也由此整整五年在人艺无戏可排。从那时起,他频频走出国门,在各大艺术节上崭露头角,“其实回想起当年那些所谓的批评、指责甚至谩骂,对我而言,被骂得越多反而越坚定自己是对的。”

  

李六乙觉得有争议很正常:“几十年来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要改变他们其实很难。包括我们的专家学者,将所有的艺术形式用他们几十年不变的标准去判断好与坏,这是悲哀的。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谓的创新往往都是‘伪创新’,并不是源于真实的生活与艺术的需要。”

  

2006年在纪念首都剧场落成50周年时,李六乙执导了曹禺的《北京人》,也由此开启了他艺术创作生涯真正的黄金时代,此后的十年间,他在国内外执导了十余部形式多样的舞台作品。


李六乙在《二月》排练现场。图/国家大剧院


李六乙自称是一个“与戏剧圈没什么关系的导演”,不混圈子,不在乎圈里人的评论,对于目前中国戏剧的现状,李六乙认为目前“娱乐至死”成为一个重要门类占领了剧场。“前段时间看了篇文章《戏剧病了》,看到观点时我觉得很荒谬。戏剧没有问题,应该是搞戏剧的这些人有了问题。国家每年拿出那么多资金来资助艺术发展,但是近些年的作品有哪些被人记住了?过去说没钱,现在政府拿出资金扶持,还是创作不出好作品,归根结底是谁的问题?”


本文整理自新京报过往报道

编辑 新京报田偲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