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中午刚过12点,书评君吃罢工作餐回到活动现场。路过签到处,心里突然暖烘烘的——距离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举行还有两个小时,已经有读者在首都图书馆的签到处排起了长队。



年关将至,聚集一波爱书的人,办一场以好书为主角的活动,是我们坚持多年的传统。听多了“阅读黄金时代已然远去”的论调,但每年的年终活动,总是能看到可爱的你们。有位编辑告诉书评君说,一位读者因我们过去的年终活动而成为一名图书编辑,本来遗憾没得到入场机会却突然收到了被选中成为观众的短信,喜不自胜。书评君知道,办一份逆时间而行的文化副刊,我们并不孤单。


今年,书评君的年终活动升级为“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我们邀请了好书的作者、出版方和各界写作者、学者、读者共聚一堂,谈论了好书,谈论了过去一年的阅读生态。接下来,书评君将与你分享昨日活动现场的精彩时刻。期待昨日与我们相聚的你,能够与更多的好书相遇。愿对书的热爱,能助你我抵过漫长岁月。



在今年,我们带着镜头走近读者

听他们的故事

还有他们的2020阅读flag

打开视频,看看呗?




01

逆潮而上

“我本来觉得这本书没有人读”


“就在不久前,还有人因为我前年发在《人民文学》上的诗公开打赌,‘谁要是能读懂臧棣的书,他愿意重回小学去复读。’”


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市场运营部主任陈子峰,代替未能到场的诗人臧棣念出他写下的获奖感言,台下的观众没忍住笑出了声。


意外,惊喜和感激,这是诗人臧棣得知自己的作品——“臧棣诗系”三种——入选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的直接感受。私底下,他一直认为自己的诗与大众媒体绝缘,甚至在诗歌界内部,也流传着臧棣诗难懂的传言。


贾樟柯宣读致敬辞。


然而晦涩的外壳并没有掩饰诗歌的魅力。在现场,贾樟柯导演为“臧棣诗系”宣读的致敬辞,提及了今天阅读诗歌的意义所在:“重新看清我是谁”。


快速。高效。焦虑。虚无。社会的急速运转像一架带有强大引力的机器,对准每一个人,而诗人臧棣试图用语言悄悄纠正这一切。他以敏锐的语言、感知与智力,向我们说明一棵草或一只鸟的真相。他重塑这些微小之物,同时重塑自己,在对这一过程的思考中,我们得以"重新看清我是谁"。


贾樟柯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市场运营部主任陈子峰。


臧棣的获奖感言除了调侃自己的诗难懂,还谈到他对当代诗与公众关系的思考:


长期以来,在我的印象中,当代诗和大众传媒的关系并不那么融洽,甚至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对立情绪,在大众传媒展示的当代诗的形象面前,当代诗人常常感到委屈,感到自身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而在大众传媒的文化视域里,当代诗越来越远离公众的期待,从以往聚以文化中心的崇高地位加速滑向晦暗不明的边缘。


当代诗和大众读者的关系是紧张的,但我的基本态度是这种紧张关系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它有时也会起到督促的作用,促使当代诗人想办法,在表达和传播之间要么披荆斩棘,要么走高空绳。写出必须对得起伟大的汉语诗性的当代诗。一方面,当代诗人还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劳作,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大众读者理解当代诗人所付出的努力。


不只是臧棣,魏斌、王东杰等作者都在得知入选年度推荐榜后表示意外。《“山中”的六朝史》作者、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魏斌未能到现场领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郑勇代魏斌领奖致谢。


易中天与《“山中”的六朝史》责任编辑曾诚。


在代为转达的答谢辞中,魏斌说自己是一位“不追热点”的学者,外界的关注让他开心、意外,也令他困惑:


我只是一位很普通的专业学者,考虑最多的是读书、上课,一年写一两篇想写的专业论文,共同行评鉴。学术产量并不多,也并没有太考虑体制内的考核是否达标,以及研究是否前沿、热点、有引领性,基本只是按照个人兴趣闭门造车、自得其乐,更没有想过论文会引起专业同行以外的兴趣。


因此,年末年初这本书是研究南朝山林寺院的专业研究,这本书陆续选入好书榜让我感觉非常意外,当然也很开心。因为从来没有想到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开心的同时也伴随我的困惑。


我们现在处在极速变化的时代,历史学研究可能也需要不断地反思自我,尝试提出和探索新的学术问题,正如杜赞奇所说“历史研究领域能够在消失的沉寂中获得生命,正是因为我们要提出新的问题,要对历史表述提问,要重新构思。此外,还有可能需要我们反思将来的学术表达和写作方式。”中国是有着悠久史学传统的大国,这种传统如何在现代意义上重新焕发出生机,成为未来文化重建的重要一环也值得我们思考。


左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郑勇,右为《“山中”的六朝史》责任编辑曾诚。


《声入心通》的作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东杰,在现场发表获奖感言时表达了意外,并思考了学术写作的语言意识:


我特别地意外,我本来觉得这本书其实没有人读的,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有特别强的语言意识,我的语言意识是问题的意识,就是我要做研究,但是我写到后来逐渐觉得我研究本身,写作本身大概也属于这样现代汉语的成长过程的一部分,而我们过去都认为这种事情是作家和诗人做的,跟我们普通人没有太大关系。既然每个人每天都在说汉语、写汉字,我们其实是人人有责的。很可惜,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这本书已经快写完了,所以它跟我现在的想象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从左至右分别为颁奖嘉宾黄兴涛、《声入心通》作者王东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谭徐锋。


《“山中”的六朝史》从山林中发掘中一部隐蔽的六朝史,证明了那些隐居山林的高标特立之举,最终铺就了通往纷扰尘世的终南捷径。它对六朝史料的重新发掘和解读,探究山中世界隐藏的权力与社会交织的多重网络,为往后的六朝史研究开凿出一条通往史学山岳的石阶蹊径。《声入心通》采取跨学科的研究范式,重新考察了国语运动中的生态变化和思潮变迁,以及语言与社会、政治的内在关联。两部作品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认可,只是它们似乎都缺乏了与更广泛读者接触的机会。


心理距离,不应成为我们与好书相遇的阻碍。这又回到了关于“好书”标准界定的老问题,潮流之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要自己的标准。今年,书评周刊依然做出了“逆潮流”的推荐。然而这并不是刻意为之,在针对文本的讨论和筛选中,我们坚信接受时间考验的书单,依仗的是文本本身。


02

拥抱多元

丰富“人”的维度,观照学术动态


2019 年新京报年度阅读榜单入选作品中,我们依旧能看到有关于“人”的多元维度。


《我的奋斗3:童年岛屿》通过对童年的观照,我们能体会到纯真个体与复杂社会之间最原始的矛盾,出版方编辑雷韵在领奖时谈到作者克瑙斯高为何能成为北欧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召唤过往的能力。


他小说里从来没有发生特别大的事儿,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所以很多人把克瑙斯高和普鲁斯特做对比,他们都是说具有在日常生活中召唤出遥远的过往的,可能已经忘记了,但是非常珍贵的东西。


左为理想国品牌创始人刘瑞琳,右为出版方编辑雷韵。


而在《人,或所有的士兵》中,邓一光则从另一个方面挖掘人性。他从庞杂史料中挖掘出香港保卫战的真实细节,又以出色的文学才华,赋予这场战争幽微细腻的想象力。他对战俘遭遇的深刻描写,让我们认清人类原本的脆弱,也让我们真正意识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从左到右分别为颁奖嘉宾汪剑钊,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人,或所有的士兵》作者邓一光。


绘本《两个天才》用现代绘本语言讲述了一个符合孩子天性的故事,作者之一徐萃在领奖时专门感谢了孩子:


孩子是最真诚的,如果创作一个东西就必须得把所有人类的后天的可能固化自己的东西全部抛弃,必须从一个人最本身的,作为一个生命本身思考问题,去创作东西,才能真正让孩子理解你在说什么。


左为《两个天才》作者徐萃,右为蒲蒲兰社长张冬汇。


儿童文学作品《少年赫比》,则是一个有关少男少女成长的高密度故事。出版人涂志刚在领奖时提到此类作品的稀缺性:


在10岁-12岁,当你从男孩变成少年那一刻能够获得的思想资源是不够的,这是选择这本书最重要的原因。


从左到右分别为颁奖嘉宾李一慢、乐府文化图书总编辑涂志刚、《少年赫比》译者一熙。


《人类起源的故事》则直接观照“人”本身的存在,责任编辑简学在现场提到了对于很多人还很陌生的古DNA革命:


古DNA革命给我们上的最重要一课,就是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是混血儿。世界各地生活着多个古人类人群,他们并没有全部灭绝,而是相互融合,并与我们的祖先融合。


从左到右分别为《人类起源的故事》责任编辑简学、颁奖嘉宾张劲硕、湛庐文化编辑贾志甜。


除了对“人”的维度的多元探讨外,今年的阅读盛典关注到了多元的学科领域。除了上文提及的《“山中”的六朝史》《声入心通》,还有讲述中国与日本之间语词概念交流的《东往东来》。《东往东来》的作者陈力卫特意从日本赶来领取了奖项。《思想产业》揭开了当下美国知识分子、财阀、思想产业和政府决策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研究其关系可以反观我们自身。《贸易的冲突:美国贸易政策200年》考察美国贸易政策的整个历史,最终发现它的高度稳定性。


《东来东往》作者陈力卫从日本赶到现场领奖。

从左往右: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乔卫兵、译者余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译者刁琳琳、比较工作室主编吴素萍。


获得“年度匠心写作”致敬的张克群没能来到现场,但为现场读者特别录制了一段视频。张克群先生的儿子高晓松先生上台领奖时谈到,自己从小跟着母亲到处观察古建筑,曾经的古建筑颓败、真实,如今看来却很美丽,这些古建筑很真实地承载了不能被修改的历史。


高晓松

从左至右分别为颁奖嘉宾肖维平、代领奖人高晓松、化学工业出版社社长助理余晓捷。


03

做书人的坚持


在活动现场,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做了一场有关书的分享,谈到了书封、标题和文章开头第一句的重要性。


“汉灵帝死后的洛阳,满城都是杀气。”是我《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卷:三国纪》的第一句话。甚至可以这样说,因为有了这句后我才写完了这本书。我这句话要把读者带回到东汉末年,并把那个年代的紧张氛围、画面感和现场感给体现出来,就跟电影一样。


封面是书的脸,书名和第一句是书的眼睛。而作品的风格就是眼神。作者虽然不能保证自己的眼神一定光彩夺目,但至少要不让人望而生厌。


易中天


而成就一本书,不只依靠作者自己的努力,也有赖于译者、编辑等做书人的坚持。


《思想产业》一书的译者李刚,是“南大智库文丛”的主编,在领奖时他谈到了出版“智库文丛”,是为了给新型智库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


刘北成为《思想产业》宣读致敬辞。

左为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张静,右为《思想产业》译者李刚。


《帝国的暮光》一书的译者李梅花,谈到了翻译的“难”。在翻译工作进行中,李梅花的女儿迎来了高考,但她依然完成了工作:“今天我女儿也在这里跟我一起分享这个喜悦,让她看到在家里蓬头垢面的妈妈还有这样的一面,非常地开心。”


《帝国的暮光》译者李梅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社长谢寿光也作为“年度出版人”得到特别致敬。在新京报的后续采访中,谢寿光谈论了学术出版的现状与未来:


学术出版者的形象,在国内长期以来都是被矮化的。中国从来就没有把学术出版当做一个门类,没有把它当做专业出版的核心领域。前几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召开了学术出版年会。之所以坚持每年开办出版年会,就是要不断塑造出一套学术出版的先进理念,与国际有相当的对话能力。此外,我们不仅仅是出书,从2012 年起,我们还在推进制定出版规范。再比如皮书现象。皮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个智库和平台,是话语权的工具。


新京报社社长宋甘澍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颁奖。


04

读者说


最后,还必须记录的,当然是我们最亲爱的读者。年复一年,我们被他们的广阔和坦诚打动。谢谢他们在这个冬日下午从各地赶来,用掌声和思考和我们一道向台上的作者、译者、编辑致敬。


这个“他们”,同样包括没来到现场却一直与我们同行的你们。


我们身后的阅读,从方式到渠道都在发生剧烈变革,然而因为你们,我们才始终坚信“读者没消失”。你没来现场,没关系,因为无论你身处何方,也无论你偏爱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在书籍这一个美好而确定的事物里,我们总能相遇,并且反复重逢。


很惊讶竟然有《东来东往》和《“山中”的六朝史》这种偏学术的图书入选年度阅读推荐书单,但是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学术书只有经过这样的推荐,才能吸引更多本来对这些题材不感兴趣的读者去阅读。只有这些学术书才能让我们普通人细细品味其中的历史、发展、逻辑和故事,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程度。


在上学期间有幸参加过新京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好书颁奖活动。在那次活动上,系统地了解了新京报在各方面的布局与发展,见证了当年好书的诞生,也听到了我非常喜欢的出版单位文景的老师发表感言。而今年参加阅读盛典活动,这种感受更加深刻。看到新京报在时事报道、信息传播、图书评选等方面的发展与创新,也感受到了社会对好书的重视和渴望。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里提到: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新京报虽不是图书馆,但是其图书评选活动就是践行阮冈纳赞的体现。只要作译者群体、出版单位、新闻媒体、图书馆等点连接起来,再加上读者,就能使我们的社会充满书香。

——图书编辑“甲壳虫”


我来自天津,现在是一名大二学生,接触新京报书评周刊有两年的时间了,在这两年期间看到很多优秀的文章,希望以后能够在新京报书评周刊看到更多优质书籍的推送以及书籍的筛选。同时,期待在新的一年中个人的阅读计划能够有所突破。今年的一个小目标是能够突破50本书的阅读量,其中要包括一本关于日本文化相关内容的书籍,因为下一届奥运会要在日本开幕,因此想对此深入了解。

——学生


希望以后座位上有近期的新京报书评周刊纸质版,还有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参加活动,可能也没有看过纸质版的新京报书评周刊,一次纸质版,或许是终身阅读记忆载体。


开卷年度出版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总出版图书19.4万种,能够出现在大众视野并能够形成讨论的图书可能不到4000种。希望像年度阅读盛典的活动越来越多,阅读的人也越来越懂书,多读书,读好书;希望能够邀请更多从事出版业,特别是书店从业者参加,很多书店人对图书的专业知识很匮乏。

——图书从业者“阿威”


今天来到现场完全被感动了。做书的人、爱书的人聚在一起,像过年一样。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一个温馨的空间,像回家一样。坐在台下,放下喧嚣,跟着那些动人的致敬辞一起思考,还有什么事比这更美好呢?我一直关注书评君,谢谢书评君!

——教师


我算不上一个读书量很大的人,坦率地说,大多数时候读书都有比较功利目的。后来看到很多读书会流行,还有一些火爆的付费课程,都参与过。但是事后也没获得多么深刻的知识,可能还是自己比较肤浅吧。


肤浅也没什么不好。做个好人,有爱心的人,有什么不够呢?但是看到别人的文章,尤其书评君平时推送的文章,自叹不如,还是想多学习多阅读。今天在现场最大的一点体会是,阅读真的并不是一定要有特定的目的。说实话,有些书,比如今年书评君评选的《人,或所有士兵》,单是看着封面上面的书名就有一种审美和智识的享受。

——互联网从业者



现场撰文丨吕婉婷;

读者采访丨郭佳绮;

拍摄丨郭佳绮、许蓓;

视频制作丨罗东;

编辑丨榕小崧、杨司奇;

校对丨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