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前后推拉之下,原本木讷的老虎泥塑发出了嘤嘤叫声,好像瞬间活了过来。对高密人来说,这只“老虎”可不一般。它既是记忆里儿时的玩具,也是当地传统泥塑手艺的代表,是当地“四绝”之一。这只会叫的老虎名为泥老虎,顾名思义,它是由泥塑形而成。每到春节期间,家里的长辈都会给小孩准备一对这样的玩具,逗他们开心,而老虎的形象也包含了保佑平安、避免灾邪的期望。

 

聂鹏工作室里有着各种规格的泥老虎。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会叫的“老虎”

 

高密有“四绝”,泥塑占其一。而在泥塑作品中,一只“会叫”的老虎最具代表性。当地人称其为泥叫虎、泥老虎。

 

90年出生的聂鹏从小便跟着父亲聂臣希学做泥塑。等到毕业后,正式作为这项手艺的传承人继续着泥老虎的制作。他告诉记者,泥老虎其实是当地一种特色的玩具,加上老虎本身具有的威严形象,常被看做保佑平安、吉祥的象征。每到春节前,家里的长辈都会给小孩准备一个。

 

“我们这边有个谚语,叫‘小孩小孩你别哭,你爹去了登州府,花啦棒、泥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说明当时这个玩具很便宜,销路也很广,每到冬天,这边的人家都捏泥人。”

 

泥老虎中间由胶布连接,前后推动可以发出响声。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老虎分前后两部分,中间用一层胶布相连,前后推动时,会发出响声,和现在的发声布偶十分相似,一般成对出售,最常见的规格高10厘米,价格在40元。这种大小最适合小孩拿在手中把玩。

 

聂鹏告诉记者,如今泥老虎外型、配色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依然是以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形象为基础。只是在着色、花纹上更加精细一些,有些泥老虎的规格也更大。

 

在泥塑展示房间中,记者看到了多个大小不同的泥老虎形象。其中,最大的一个高约30厘米,在老虎胸前写有平安二字,中间为一朵牡丹花形象。

 

规格较大的泥老虎身前写着“平安”字样。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最大的我们做过3米高,有镇宅辟邪的寓意,泥老虎的规格越大内容就越精致、丰富,比如这个写着平安的泥老虎,一般另外一只身上写着发财,这样配成一对,有的是富贵、吉祥。”

 

很难看到“泥老鼠”

 

如今,聂家庄村依然从事泥塑制作、泥老虎制作的人家少了很多。据聂鹏估计,大约有10家。其中多数也都上了年纪。

 

说起聂家庄村的泥塑历史,聂鹏表示也有自然优势。当地土质较好,黏性大,干透后不会破裂。直到今天,在制作泥老虎、泥塑工艺品时,聂鹏依然采用田地中的黏土。

 

“一般就取地表1米下的黄黏土,和普通的黄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放进模具”。记者注意到,在展示厅的另一侧,还有许多不同的泥塑形象,据聂鹏介绍,这类泥塑一般需要手工捏制,并无模具。

 

老虎的叫声来自内部的芦苇哨子。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泥老虎最大的特点源于叫声,叫声的背后则是一根简单的芦苇杆,聂鹏将它称为哨子。在一个被拆开的泥老虎头部可以看到,一根芦苇杆插在已经凝固的泥塑之中。哨子末端贴有纸片,在前后的拉动过程中,风从芦苇杆进入,气流造成纸片的波动,形成了老虎“叫声”。

 

“一般就是用圆形的芦苇杆,挑选又薄又硬的,用刀在末段削出一个坡度,坡度越大声音也更加清脆,泥老虎体型大小不同,需要的哨子长度、粗细也不同,像大一些的,哨子要更长、更粗。”

 

以批量制作来计算,30个常规规格的泥老虎,从磨具、哨子到黏合、上色,至少需要5、6天的时间。

 

给泥老虎的上色。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除了传统的老虎形象,聂鹏也在近几年尝试了一些新样式。比如生肖中的小狗、小猪。聊起今年的鼠年,他表示目前模具还在制作中,但可能不会批量制作、销售。

 

“会把这个作为我们工艺品形象的一种补充,但是老鼠的形象可能寓意不是很好,不太受欢迎,所以暂时还没有考虑批量制作”,聂鹏笑着说。

 

新京报记者 张羽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