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在2020年服贸会上,教育服务专题展的留学服务板块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目光。谈起留学,俄罗斯姑娘妮卡有一肚子话要“安利”。


在她看来,来中国留学价格非常实惠,中国的老师教学有耐心、有方法。“未来,我希望弟弟也来中国留学。”


如今,在中国生活了12年的妮卡体验了中国的各种文化,她热心公益,在三里屯社区做垃圾分类志愿者,也正在编写针对外国孩子的中文书,希望未来有更多外国小朋友了解中国,来中国学习。


妮卡在三里屯做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结交中国朋友学中文,中国老师像家人

 

妮卡今年30岁,有着洋娃娃一样的面庞。13岁那年,她的父母带她和弟弟来北京游玩。从那时起,她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先是游览了北京,北京给妮卡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后来全家又去了海南三亚,蔚蓝的大海、温暖的城市,让妮卡感觉很新奇。“我的家乡赤塔邻近西伯利亚,遍地是森林,冬天最低温能到零下30多摄氏度。”

 

四年后,妮卡洒脱随性的父母决定来中国生活,这对不会中文的妮卡是不小的挑战。“我当时买了词典,一点一点开始学从0读到9,后来到了中国我才发现,由于之前不会拼音,我没学声调,读出来都是错的。”

 

来到北京后,妮卡先在对外经贸大学学习中文,此后又考上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和日语。最初,班里很多同学都有中文基础,妮卡感觉“压力山大”。不久,她找到了学中文的“窍门”——结交中国朋友。“很多俄罗斯留学生有自己的‘圈子’,大家一起吃、一起玩。但我经常和中国学生在一起,他们都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

 

中国老师也给妮卡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教学有方法、有耐心,但该严厉时还是很严厉。”她说,如果学生学得不认真,一直写不对,作为“小惩罚”,老师会让他在其他同学面前表演节目。“我们经常去外面吃饭,老师会开玩笑说,大家用中文把沙拉里有什么菜说出来才可以吃,大家说笑着就把新词汇记住了。”

 

妮卡说,外国人身处异乡,难免会遇到小麻烦。“中国老师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人,告诉我们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找他们。”她告诉记者,中国大学的学费也比俄罗斯便宜,每年只有2-3万元。由于成绩优异,她还获得去日本留学半年的机会。


妮卡在三里屯做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做主持人体验中国文化

 

在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下,妮卡的中文水平突飞猛进,并参加了多个汉语比赛。在一次比赛中,北京电视台一位制片人非常欣赏她的表演,邀请她参加《北京客》节目担任嘉宾。此后,经过电视台朋友的推荐,妮卡又担任了一些节目的外景主持人。就这样,妮卡开启了在中国的主持人生涯。

 

在主持过程中,妮卡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农村节目,她真的下地干活、收玉米;做美食节目,她品尝了豆汁、卤煮等北京小吃。对于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妮卡来说,这份职业可以一直给她带来新鲜感。

 

“每次回到俄罗斯,我待一个星期就腻歪了。中国特色菜系有很多,比如鲁菜、川菜,恐怕一年也不能吃遍。即便是面条,中国每个城市还能做出不同的花样来。”

 

妮卡感慨,中国的生活十分便利,打开手机,点击再来一单,外卖就送来了。出门带上手机就什么都能查到,叫车、付款也是只用手机就能搞定。“希望通过服务贸易,以后有更多国家的人可以享受到这些服务。”

 

热心公益,为外国孩子编写中文书

 

妮卡觉得自己骨子里有点儿像北京人,是个热心肠。在一次节目中,她认识了一些听障朋友。了解到他们的困难后,她专门跟着视频学习手语,后来还干脆报了班系统学习。她考取了手语翻译资格证书,以便参与手语志愿服务。她还参加过很多次残疾人招聘会,帮忙进行翻译。“不仅仅是听障朋友,我看到视力障碍的朋友,也会引领他们来到展位。”

 

不久前,北京开始实施垃圾分类,住在三里屯的妮卡成为了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妮卡曾经在日本留学半年,日本对于垃圾分类要求严格,她因此非常熟悉垃圾分类知识。

 

妮卡穿着红色志愿者服装在垃圾站上岗,大爷大妈一看是金发碧眼的外国志愿者,都觉得新奇,也非常配合。“以往见到中国邻居,大家只是点头之交。在指导分类的过程中,我和邻居们熟悉起来了。”

 

今年,妮卡和她的好朋友一起策划了一个公益项目——针对3-7岁儿童编写学语言的书籍。这个想法来自她们个人的经历,当初她们来中国之前,在自己国家给儿童学习中文的书籍不太多。“我们希望用不同语言,通过录制视频等方式,让更多的外国小朋友学习中文,对中国感兴趣,来到中国学习,从而爱上中国文化。”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薛京宁